缩略图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陈衍 王青 殷金明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为护理实训教学提供了突破传统局限的新路径。本文结合中职护理专业特点,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实践模式及现存问题,提出"虚实结合、分层递进"的优化策略,为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也为其他院校基地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虚拟仿真;中职护理;实训基地;信息化教学

一、应用背景

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指出,鼓励职业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强调虚拟仿真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逐步推广。部分院校已建成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模拟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护理实训环境,涵盖基础护理、急救技能、临床操作等模块,从而弥补了中职学校硬件不足,降低了实训风险;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

二、应用价值

护理专业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虚拟仿真技术高度还原临床场景、实现无风险技能训练和个性化教学支持,突破传统护理教育的时空限制与伦理风险,显著提升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操作熟练度和应急处理水平。如在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由于外周循环衰竭引起的静脉塌陷、萎缩,骨髓腔输液以实现快速大量补液, 骨髓腔输液技术虚拟仿真平台包含骨髓腔输液技术的理论知识与穿刺技巧的实践练习, 在近乎真人的模型上练习骨髓腔穿刺,再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将真实骨髓腔、液体通路等映射到模型表面,使内部解剖可视化,操作流程清晰化,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及效果。3D病例交互系统动态展示患者术后感染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虚拟操作(如换药、用药)观察病情变化。若操作错误,系统会模拟感染扩散、生命体征恶化等后果。

三、实践模式

(一)分层递进式建设模式的系统构建

构建基础技能层—综合应用层—创新拓展层递进式建设模式。基础技能层聚焦护理专业核心基础能力培养,采用桌面式VR系统配合触觉反馈装置,构建高度仿真的基础护理技能训练环境。可精确模拟肌肉注射、静脉穿刺等操作的力学反馈。系统内置标准化操作流程数据库,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现实时错误检测,学生操作偏差超过阈值时自动预警。综合应用层采用CAVE沉浸式系统与高仿真智能模拟人协同方案。配置270度环幕投影系统,构建接近真实临床环境的虚拟病房。智能仿真人体可模拟多种病理状态,支持6-8人协作完成急救护理、老年照护等复杂场景训练。系统特有的动态病例引擎,能根据学生操作实时调整患者生命体征,培养临床应变能力。创新拓展层整合5G通信、混合现实(MR)和云计算技术,构建移动式智慧护理实训平台。通过轻量化MR眼镜,实现虚实场景的无缝融合,学生可远程参与三甲医院真实会诊案例。

(二)校企共建模式的协同创新

采用"场地+技术"的共建模式,共同成立"智慧护理创新中心",医院定期更新包含最新临床指南的虚拟病例库,共建"急诊分诊虚拟训练系统",形成"临床需求-教学开发-实践反馈"的闭环机制。学校教师与临床专家共同设计训练场景,学生实训数据反向优化临床流程。

(三)模块化课程整合的体系创新

实施"虚拟优先"的课程改革,将高风险、高成本实训项目虚拟化。以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为例,重构后的课时分配为:理论教学(30%)+虚拟实训(40%)+实体考核(30%)。虚拟模块包含20类基础操作,支持自主训练和智能评测。实践表明,该模式使教学成本降低60%,同时保证实操达标率100%。开发系统化虚拟病例库,采用"三维建模+生理引擎"技术,真实还原疾病发展过程。

四、现存问题

专业维护人员短缺。多数中职院校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仅有1-2名兼职管理员,缺乏专职技术团队,难以应对复杂的设备维护需求。调查显示,85%的学校设备故障响应时间超过3天,直接影响教学进度。现有管理人员多由教师兼任,缺乏设备调试、软件升级等专业技能。系统更新滞后,无法适配最新教学资源。

虚拟场景与临床实践脱轨。65%的虚拟病例库更新周期超过1年,而临床指南平均每6个月更新一次;部分虚拟急救场景仍沿用2018年心肺复苏标准,与2023年国际指南存在技术差异。虚拟病例库常见护理场景不够全(如老年护理、慢性病管理),特殊病例(如罕见病护理)模拟缺失,数据更新滞后,而临床指南平均每6个月更新一次。

VR眩晕症影响教学效果15%学生出现眩晕症状,破坏VR的“临场感”优势,学生因身体不适而分心,直接干扰学习过程,可能被迫中断体验,导致知识吸收不完整。反复眩晕体验可能导致学生对VR教学产生抵触心理,降低技术接受度,影响长期教学规划。对于眩晕症学生来说,也加剧学习成果的不平等。

五、解决对策

(一) 校企协同开发动态案例库共建

与三甲医院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每月导入真实临床病例(如急诊、重症护理),联合开发COVID-19防护模块(含三级防护流程场景)。采用模块化设计,单个案例开发周期≤2周,支持5G云端同步更新,确保与临床指南同步。

(二)师资培训:“双师型”能力提升

采取进阶式培训,VR设备操作、虚拟教学平台使用(1个月认证培训)为基础层;虚拟案例开发、临床数据转化(3个月工作坊)为进阶层;通过“理论+实操”考核,颁发护理虚拟教学工程师证书。设立保障措施,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审;

(三)混合式实训:科学配比虚实结合

做好课时分配,基础课:虚拟30%(高风险操作)+实体70%(如静脉穿刺);核心课:虚拟50%(急救模拟)+实体50%(团队协作);拓展课:虚拟70%(罕见病例)+实体30%(综合考核)。虚拟侧重高成本(如ECMO护理)、高风险(如气管插管)场景;实体强化基础技能肌肉记忆训练制定《虚拟实训标准》,明确课程虚拟化比例,建立校企“案例开发-教学-反馈”闭环机制,动态调整虚实比例。

通过三大对策协同,可系统解决技术落地难、教学脱节、资源浪费等问题,推动护理实训从“虚拟试用”转向“精准赋能”。护理虚拟仿真技术的未来发展将突破“技术工具”的单一属性,成为护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临床护理能力持续提升的支撑平台和全球健康公平推进的创新载体。其终极目标并非取代真实临床实践,而是通过构建“虚拟-现实能力增强闭环”培养兼具精湛技能、临床智慧和人文温度的新一代护理人才,最终实现“以虚强实,数智共生”的护理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刘晓彤,于子莹,鲁秋盈,等. 虚拟仿真技术联合视频反馈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5, 43 (05): 85-88.

[2]艾美梅,胡雪慧,李俊杰,等. 虚拟仿真技术在危重患者急救输液技术教学平台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J]. 中国数字医学, 2025, 20 (01): 64-69.

[3]朱荟贤,莫若灵,李琳娜.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护理技能教学优化策略与效果评估 [J]. 信息与电脑, 2025, 37 (01): 254-256.

[4]彭建明,王永娟,吉娟,等. 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 (01): 137-140.

[5]姜宪辉.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护理实训教学模式与效果评价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40 (05): 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