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校本”路径探索
杨杰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408200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提到课堂教学中要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需根据美术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进行美术课堂的校本设计。本篇文章将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基于文化自信传承如何将非遗剪纸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校本”路径,以期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剪纸;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文化自信;传承实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美术课程与教学“改变单课时灌输碎片化美术知识内容来组织课堂教学痼疾,代之以主题单元、学习任务群重新架构设计,聚焦发展学生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但随着社会发展,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而将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初中美术课堂,则能够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同时实现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更加可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一、引入背景知识,细化剪纸艺术分类教学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创新思维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剪纸艺术的丰富背景知识进行不同风格的剪纸技艺分类教学,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教师需深入研究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流派与技艺特点,将其整合为适合初中生理解的知识体系,如剪纸艺术的历史演变,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文化根基,介绍南北方剪纸艺术的不同特色与剪纸风格,还可从技艺分类角度区分剪纸的技法差异,如剪纸与刻纸的技艺,或单色剪纸与彩色剪纸的技法,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剪纸艺术的理解或对不同剪纸技艺分类的兴趣进行剪纸知识的学习[1]。
例如,对于湘美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教材第2课《瞬间的精彩》的教学,教师可将剪纸艺术创作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教师可将《瞬间的精彩》摄影主题与剪纸艺术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剪纸表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根据剪纸的不同风格与技法(如北方剪纸的粗犷、南方剪纸的细腻、单色与彩色剪纸等),设计分类教学活动。实际教学中可穿插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讲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组专注于一种或几种剪纸风格的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剪纸项目和挑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组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剪纸项目,促进学生知识共享与技能的提升。教师可定期对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行评价,提供个性化反馈,指出改进方向。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提供一对一的指导。
二、开展主题实践,重视剪纸作品创作指导
初中美术课堂中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对于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但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还可帮助学生建立强大文化自信。且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可让学生深入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与文化内涵,从而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与文化认同,实现艺术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2]。
例如,活动以“文化自信·剪纸传承”为主题,围绕剪纸艺术的探索、体验、创作与展示四个环节展开。首先,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与技艺流派。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南方剪纸的细腻柔美、单色剪纸的简洁明快、彩色剪纸的绚烂多彩……每一种风格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与好奇心。
在体验环节,教师可现场演示剪纸的基本技法,如对折、剪刻、线条运用等,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尝试,体验剪纸的乐趣与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如何将手中的纸张通过巧妙的剪刻,转化为生动的艺术作品。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更能深刻体会到剪纸艺术的魅力所在。
创作环节是活动的核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文化认同,选择自己喜爱的剪纸风格进行创作。教师可以设定一些主题,如“家乡的记忆”、“节日的庆典”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个人情感与文化元素融入剪纸作品中。在创作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法指导与艺术启发,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构思与创作,促进团队协作与艺术交流。
展示环节是对学生创作成果的肯定与分享。通过举办剪纸艺术展览,邀请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参观,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寓意。这一环节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剪纸艺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入讲解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结语:
结合上文所述,将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到初中美术课程中能够有助于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其不但可弥合古今文化的鸿沟,还可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作为初中美术教师,需制定有效的融入策略与“校本”路径,从多维度传承与发展优秀的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剪纸艺术背景知识进行剪纸艺术分类教学,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剪纸技艺学习与不同风格剪纸作品创作提供支持。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剪纸作品创作的指导,进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张岚.初中美术课堂非遗剪纸创意教学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23,(16):81-84.
[2]赛宗梅.非遗剪纸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校本”路径研究[J].传奇故事,2024,(3):87-88.
本文系丰都县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剪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1048)2024020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