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质新媒体内容生产:用户需求导向的创作路径探析

作者

张航洲

无棣县融媒体中心251900

引言

数字化浪潮带动下,传统媒体逐渐失去了昔日光彩,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主阵地,抖音、微信、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的大量内容每天都在涌出,以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作为我国基层新闻机构的融媒体中心如何制作高质量且能突出重围的新媒体内容,成为新媒体的成了摆在基层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单向的传播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用户多元化的需求,面向用户需求的创作理念渐渐凸显出它的重要意义。这一创作路径注重对用户兴趣、喜好、行为习惯和心理诉求等方面的深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策划、生产和优化内容,从而达到准确触达目标受众、增强内容接受度、提升传播效率的目的。文章将对这一创作路径中的各关键环节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基层新闻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理解用户需求:新媒体内容创作的基石

(一)用户需求的内涵与外延

用户需求并不是简单地与表面上的欲望表达等量齐观,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体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不同的层次都在新媒体场景中有所体现。例如,用户对健康养生知识的渴望源于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生理与安全需求);参与社交话题的探讨,分享生活点滴,又符合他们对社交和归属的要求;而寻求个性化观点表达及创意展示,则常常联系到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用户需求还受文化背景、社会趋势和技术发展共同作用,表现出动态变化特点。

(二)用户画像构建:精准定位目标群体

在智能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媒体融合已跨越内容整合的初步阶段,步入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特征的深度变革时期[1]。为更好掌握用户需求,建立细致的用户画像是关键。这涉及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标签、消费行为数据以及在线活动轨迹等多方面资料。在大数据分析工具与市场调研手段的支持下,对这些碎片化信息进行融合,勾画出典型用户虚拟形象。以一个招聘求职类板块为例,

二、基于用户需求的内容策划与设计

(一)主题选择:契合用户兴趣热点

选题是内容创作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时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行业动态和用户搜索关键词动向。例如,当某一时期环保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时,环保类板块可以围绕“绿色生活方式”“可持续时尚”等主题展开系列报道或专题策划。同时将品牌自身定位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发掘独特视角切入点以免盲从。例如,致力于户外活动的栏目板块,可以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推出“城市近郊徒步路线探索”的主题内容,这既满足了大众对健康锻炼的需求,也可以利用自己户外领域专业知识优势引起众多志同道合用户的注意。

(二)形式创新:多样化呈现提升体验

依据目标用户媒介使用习惯与喜好选择恰当内容形式创新表达。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直播等诸多要素可以互相融合搭配,形成丰富多样的内容形态。对视觉型用户占有较大比例的人群来说,视觉体验不能忽视。节目内容的编排直接影响受众或用户的第一观感,精美图片集锦和短视频动画更容易引起其关注[2];对热爱深度阅读的用户来说,长文干货解析更加受追捧。以美食类新媒体为例,在传统图文食谱分享的基础上,通过直播烹饪教学等方式让受众进行即时互动质疑,可提升参与感;或拍摄美食纪录片式的短视频,以讲述原料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来增强内容文化底蕴与观赏性。在制作效果方面,AI 技术无疑为传播效果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要充分利用和掌握好。

(三)价值传递:实用与情感共鸣并重

优质新媒体内容除了应具有娱乐性外,还应该具有实用性价值与情感共鸣力量。在提供有用信息时,善于拨动使用者内心情感弦索。比如教育类公众号发布的学习方法文章,不仅详细介绍高效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步骤,还会穿插一些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真实案例故事,激发读者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再比如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宣传文案在对救助项目意义及进度的阐述中,注重表现受助者感恩之情,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爱心人士情感共振、推动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

(四)互动机制设置:增强用户黏性

构建有效互动机制,是维持用户活跃度与忠诚度的重要途径。常用的互动方式包括在评论区内留言回复、投票抽奖、话题讨论、用户共创内容。通过对用户反馈信息的及时响应,使其感到自己的参与得到了关注;开展趣味线上活动,激发用户主动参与分享、扩大品牌影响力;邀请使用者提交其作品或者提案,并将其纳入到后续内容创作当中,让使用者变成内容共建者,而不是旁观者。比如摄影社区平台可以定期组织主题摄影比赛活动,当用户将参赛作品上传到社区时,其他会员通过投票决定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营造社区的良好氛围,增加用户粘性。

三、创作执行与优化:确保内容质量与适应性

(一)团队协作与专业素养提升

建立跨领域专业团队,是确保高质量内容输出的根本。团队成员要覆盖文案撰写、摄影摄像、后期制作、运营推广各环节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创新能力。定期组织内部培训与交流活动,激励成员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

(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与审核流程完善

建立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内容品质的关键。明确各环节质量标准与规范要求,从选题审核、初稿撰写至最后成品发布需要多层把关。设置专项质检岗位,对内容原创性、准确性、逻辑性、可读性进行审核。对涉及敏感话题或者可能引起纠纷的,应当实行风险评估与预审制度。新闻媒体机构刊发重大新闻报道之前,须经主编、法律顾问等多方审核签字确认后才能上线刊发,从而保证新闻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三)新闻机构新媒体的特殊价值与实践路径

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机构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延伸的载体,也是保持主流舆论阵地,增强媒体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核心动力,它在内容生产上承担着“信息守门人”和“价值的传递者”双重任务,这种特殊的角色使得它在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作方面表现出独特性。

1.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锚点作用

和商业新媒体或者个人自媒体相比,新闻机构新媒体具有专业的采编团队,权威的信息源和严格的审核机制,面对地震和公共安全事件这样的突发场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布精准而全面的消息,减轻用户的“信息焦虑”和“认知混乱”。以重大自然灾害为例,主流媒体的新媒体账号将以实时直播,滚动图文和数据可视化的方式与救援进展和物资需求同步、避险指南和其他关键信息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事件真相的知情权,还通过传播救援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来凝聚社会共识,从而避免不实信息的扩散导致社会恐慌。

2. 深度调查与价值引领的不可替代性

面对碎片化信息泛滥的现状,用户对“有深度、有温度、有立场”的内容需求日益强烈。新闻机构新媒体凭借长期累积的行业资源和调查能力可以推出深度报道和系列专题,以发掘事件发生后的逻辑和精髓。针对民众关心的热门议题,新闻机构的新媒体可以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和与专家的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来制作如《教育“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家长与学生的真实反馈》和《县域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患者的就医变化》等专题报道,它不仅给使用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而且通过客观分析,引导大众理性审视社会问题、履行主流媒体社会责任。

3. 媒体融合下的“破圈”传播策略

为了满足年轻用户对媒介的使用惯习,新闻机构新媒体在维护权威性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创新表达形式。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频”为例,它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运用了“虚拟主播加动画的演绎”的方式,成功地将严格的政策转化为了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文化传播领域,推出《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IP 的新媒体衍生内容,通过短视频剪辑、幕后花絮、用户互动话题如“你心中最触动的文化瞬间”,吸引年轻用户关注传统文化,实现“主流价值 + 大众趣味”的融合,既扩大用户覆盖面,又强化主流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结语

总之,面向用户需求的创作路径才是高质量新媒体内容的必由之路。新闻机构的新媒体产品要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用户需求、精心地规划设计内容、严格把关创作实施过程并不断地优化改进,才能具有吸引力,影响力与竞争力。这其中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需要借助传播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总结实际案例的规律与方法,运用于今后工作。唯有如此,新媒体内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获得优质发展,在给用户带来更多价值的同时,还能够为其自身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珺 .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记者的成长路径研究——基于技术迭代与用户需求双维度视角 [J]. 新疆新闻出版广电 ,2025,(05):40-43.

[2] 肖珊君 .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粘性的驱动力——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沟通与传播的需求 [J]. 新闻前哨 ,2022,(07):39-40.

[3] 刘蕾. 新媒体时代用户需求变化及新闻内容优化策略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24,45(07):46-50.

姓名:张航洲 单位:无棣县融媒体中心 邮编:251900 职称:主任记者 研究方向:新闻采访编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