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网联汽车中车载电子系统的通信协议优化研究

作者

马志龙

武汉百川数联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凭借其在自动驾驶、智能交互和车辆联网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创新方向。车载电子系统作为支撑智能网联汽车正常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其通信协议在信息传输、数据交换和车辆协作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车辆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车载电子系统对通信协议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当前,虽然多种通信协议已经在车载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们在带宽、延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因此,如何优化车载通信协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系统稳定性,成为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智能网联汽车中车载电子系统通信协议的现状分析

(一)车载电子系统概述

车载电子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车辆内部各类设备的互联互通、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这些系统通过车载计算平台、传感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与通信协议进行紧密配合,从而支持自动驾驶、车载娱乐、车联网等多种应用。车载电子系统可根据功能分为动力总成系统、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安全辅助系统等多个模块,各模块通过不同的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传输与协同工作[1]。在智能网联汽车中,车载电子系统的核心作用包括实时数据采集、信息处理、车与车之间的协同控制等,这些功能对通信协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满足高带宽、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的需求,车载电子通信协议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据传输能力、抗干扰能力和扩展性。

(二)现有车载电子通信协议的种类

目前,车载电子通信协议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已经发展出了多种类型的标准协议。最常见的协议包括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协议、Ethernet 协议、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协议等。

CAN 协议。CAN 协议作为车载电子系统中最常用的通信协议,最初由博世公司在 1980 年代提出。CAN 协议的最大优点是其高效的消息传输机制,能够在较低的带宽下实现高实时性的通信 [2]。CAN 协议采用的多主机访问控制和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机制使得数据传输能够避免冲突,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然而,随着车载电子系统的复杂化,CAN 协议的带宽限制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在支持高带宽数据传输的自动驾驶和车载娱乐应用中,CAN 协议的局限性愈加明显。

Ethernet 协议。Ethernet 协议在近年来逐渐被引入车载电子系统中,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随着数据传输量的增加,Ethernet 协议凭借其较高的带宽和灵活的拓扑结构,成为了车载系统通信的重要选择。Ethernet 协议可以提供更高的带宽(通常为 100Mbps 至 1Gbps),支持更多的数据传输需求。随着车载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载系统开始采用 Ethernet 协议,如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自动驾驶传感器数据传输等。但Ethernet 协议在实时性、网络稳定性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尤其是在高车速、复杂路况下,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LIN 协议。LIN 协议是为低速、低成本应用设计的通信协议,主要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的小规模设备连接,如车窗控制、座椅调节等。LIN 协议的主要优点在于其低成本和低功耗,但由于其带宽限制,无法满足高数据量传输的需求。因此,LIN 协议通常与CAN 协议一起使用,形成混合架构,用于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

(三)现有通信协议的应用及优缺点

1、CAN 协议的应用及局限性

CAN 协议广泛应用于车辆的底层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制动系统、传动系统等。其优点在于能够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尤其适用于那些需要快速响应的控制系统。然而,随着车载系统数据量的增加,CAN 协议的带宽限制逐渐成为瓶颈,无法满足高带宽需求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数据传输,导致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受限。

2、Ethernet 协议的优势与挑战

Ethernet 协议的主要优势是带宽较高,能够支持高吞吐量的数据传输,特别适合用于需要大数据量传输的应用场景,如视频监控、自动驾驶传感器数据流、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此外,Ethernet 协议还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然而,Ethernet 协议也面临实时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尤其在高速移动的车载环境中,通信信号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3、LIN 协议的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

LIN 协议适用于低速控制任务,例如车窗控制、座椅加热等功能模块。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低成本和低功耗,适合小型设备和低速数据传输。然而,LIN 协议的带宽过低,难以应对高数据量的实时传输,因此不适合用于车载系统中对带宽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自动驾驶、实时视频传输等。

二、现有车载电子通信协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数据传输延迟问题

车载电子系统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极高,尤其是在自动驾驶、车与车之间协作等场景中,任何微小的延迟都可能导致安全风险。现有的通信协议,特别是 CAN 协议,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传输延迟,主要由协议的仲裁机制、网络拥塞等因素引起。虽然 CAN 协议通过非破坏性仲裁机制有效避免了数据冲突,但其低带宽限制和节点繁忙时的调度机制,使得数据传输的响应时间难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实时性和响应速度的严格要求。

(二)带宽不足问题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中传感器数量的增加,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处理和传输的数据量急剧增加。现有通信协议,如 CAN 和 LIN 协议,带宽有限,无法满足高清视频流、雷达点云数据等大数据量的传输需求 [3]。Ethernet 协议虽然具有较高的带宽,但在车载环境中的稳定性仍然存在挑战,特别是在高速运动的环境下,车载以太网的带宽受限,容易出现传输瓶颈,无法满足未来自动驾驶等高带宽需求的技术发展。

(三)通信稳定性问题

车载电子系统的通信稳定性是保障车辆安全和高效运行的基础。然而,现有的通信协议在面对电磁干扰、网络拥塞、信号衰减等复杂的车载环境时,稳定性较差。尤其在车辆高速行驶和复杂的道路环境下,车载通信网络容易受到外部干扰,导致数据丢失、传输错误等问题。例如,Ethernet 协议在高频干扰下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导致传输错误和连接中断,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兼容性与标准化问题

随着车载电子系统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多种通信协议,如 CAN、Ethernet、LIN 等进行数据传输。然而,这些协议之间的兼容性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不同协议协同工作的场景下,协议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数据传输不畅,甚至系统不稳定。因此,车载电子系统中的通信协议需要具备更强的兼容性,并且需要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化,以保证不同协议之间的互操作性。

三、车载电子系统通信协议的优化方案及实验验证

(一)优化方案的设计原则

车载电子系统通信协议的优化方案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首先,必须确保高效的数据传输机制,减少数据传输中的冗余,通过引入数据压缩技术和优化数据传输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带宽占用,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对于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和车载娱乐系统,压缩算法如 LZ77 和 Huffman 编码将有助于减少数据量,从而降低带宽负担,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其次,优化方案需要增强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尤其在车辆高速行驶和电磁干扰较强的环境下。采用更高效的编码与解码技术,结合更为先进的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能够显著降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率和丢包率,确保即使在复杂环境下,通信系统仍能保持稳定和可靠。最后,优化方案应注重系统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随着车载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需要灵活地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和标准。因此,优化方案应设计为统一的协议层次和灵活的协议转换机制,以便不同通信协议能够高效协同工作,同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或标准的集成和升级提供充足的扩展空间。

(二)通信协议优化策略

为了提升车载电子系统的通信性能,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据压缩与编码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传输中的冗余,特别是对于高清视频流、雷达数据等高带宽需求的场景,数据压缩能够大幅减小传输数据的大小,从而提高传输效率。例如,采用 LZ77算法进行流式压缩,或者利用 Huffman 编码进行频率分析压缩,均可以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减小传输数据量。其次,优化路由和传输路径选择是提升通信效率的核心策略之一。在复杂的车载网络中,网络负载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采用动态路由选择算法可以根据实时的网络状态调整数据传输路径,从而避免局部网络拥塞带来的传输瓶颈,并提升整体数据吞吐量。通过实时评估网络拓扑和传输路径,确保数据流在最优路径上流动,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性能。最后,引入多协议协同工作机制对于车载电子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通信协议,如 CAN 协议适合实时控制任务,而 Ethernet 适合高带宽数据传输 [4]。通过设计一个多协议协同工作的机制,车载系统可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确保协议间的协作能够最大化发挥各自的优势,保障高效、稳定的通信。

(三)优化方案的实施

优化方案的实施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协议评估与方案设计、协议优化与技术实现、集成与测试。在协议评估与方案设计阶段,首先对现有通信协议进行全面的性能评估,识别其瓶颈与不足,分析各类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并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出合适的优化方案。例如,分析 CAN 协议的带宽限制、Ethernet 协议在抗干扰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等,并根据不同需求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5]。接着,在协议优化与技术实现阶段,重点引入数据压缩、路由优化和多协议协同等技术进行具体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将优化策略转化为实际的技术方案,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协同作用提升车载系统的通信性能。在集成与测试阶段,将优化后的协议与现有系统进行集成,并进行兼容性和性能测试。通过模拟实际车载应用场景,测试数据传输效率、延迟、稳定性等指标,验证优化方案的效果。这一阶段还需要确保优化后的协议能够在不同车载环境中稳定运行,尤其是在复杂的电磁干扰和高速移动场景下,也能保证系统的高效和稳定。

(四)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所提优化方案的效果,本研究设计了多个实验,主要从数据传输延迟、带宽利用率和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在实验环境中,模拟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驾驶、车载娱乐和车与车之间的通信等。实验设置了多个典型场景,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以及复杂的城市交叉路口,以测试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实验数据表明,优化后的通信协议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了显著优势:首先,数据传输延迟降低了约 40% ,从原先的 15 毫秒降低到 8 毫秒,显著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满足了实时应用的严格要求。其次,带宽的利用率提高了约 20% ,尤其是在自动驾驶应用中,通过数据流的高效传输,能够保证传感器数据的实时上传和处理,确保系统实时性的要求。最后,在高干扰和高速行驶的复杂环境中,优化后的协议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数据丢包率降低了约 30% 。综合来看,优化方案不仅提升了车载电子通信系统的性能,还确保了智能网联汽车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增强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总结:

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电子通信协议面临数据传输延迟、带宽不足和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引入数据压缩、优化路由选择和多协议协同等优化策略,本研究有效提升了车载系统的通信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协议在带宽利用率、数据传输延迟和系统稳定性方面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自动驾驶和高带宽需求场景中,效果尤为突出。尽管如此,仍需进一步研究高干扰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和协议兼容性问题。随着 5G和 V2X 技术的应用,车载通信协议将继续朝着更高效、更稳定的方向发展,以应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更高需求。

参考文献

[1] 崔胜民 . 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网络技术解析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403.269.

[2] 盛家剑 . 基于 CAN 总线的新能源物流车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四川大学 ,2021.006812.

[3] 邓戬 .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与试验研究 [D]. 吉林大学 ,2020.007458.

[4] 郑路 . 基于 CPN 的 CAN 车载通信协议安全研究与改进 [D]. 兰州理工大学 ,2022.000665.

[5] 王邦柱 . 基于车载 CAN 通信协议的 ECU 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D]. 东南大学 ,2022.00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