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扶贫效应及居民地方感的体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

李红 刘莉红 余成猛

景德镇陶瓷大学 体育与军事教学部,江西景德镇333403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专家、分析案例等方法,深入分析了江西省体育旅游对居民扶贫效应及地方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江西省体育旅游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居民认为体育旅游在提高家庭收入、加强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居民因家乡知名度提高及生活幸福感更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育旅游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提出应注重扶贫的社会效应,树立历史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内核;注重微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地域特色亮点,提升居民地方感;注重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关键词:体育旅游;扶贫效应;地方感

1 引言

2018年《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党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把扶贫脱贫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体育行业一直以来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体育行业在扶贫工作中的特有优势,将体育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实施体育扶贫工程,推动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

2 主要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2.1.1体育旅游扶贫效应调查

于2022年07月1日至2022年08月15日对此6个地区的相关从业者、管理者发放问卷60份,对当地居民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0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为500份,有效率达90.9%;发放管理者问卷60份,回收55份,回收率为91.7%,其中有效问卷为50份,有效率达90.9%。

2.1.2居民地方感的调查

地方感主要体现在地方认同感、地方依赖以及地方依恋三个方面。运用李克特量表,基于李克特量表与五分制原则编制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共设置“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五个选项,计分为“-2、-1、0、1、2”,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00份,统计结果若在“0~500”之间,则说明居民地方认同感有所增强,“500~1000”表明增强明显,0为没有变化,“-500~0”为有所下降,“-1000~-500”为缺失明显。

2.2田野调查及访谈法

对选取调查的6个地区进行了田野调查,包括生态环境、基础服务设施、人文环境等。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于2022年10月举办首届国际窑工健身大赛,课题组到比赛现场细致观察了比赛的组织、参赛人员情况、当地居民的关注度及对赛事活动的态度,并选取部分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销售农副产品情况、作为相关工作人员情况等,为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提供支撑。

2.3案例分析法

深度分析国内外典型成功开展体育旅游扶贫工作的案例,如广西马山体育旅游、澳大利亚体育旅游等,对这些案例的成功运作经验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西省体育旅游扶贫工作发展的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江西省体育旅游扶贫效应调查与分析

3.1.1江西省体育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调查与分析

对于体育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调查与分析,主要从居民收入、农副产品销量、生活成本、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体育旅游增加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自体育旅游扶贫开展后,所有参与了本地体育旅游扶贫工作的被访居民,他们都一致同意体育旅游扶贫的开展增加了当地的农副产品销量、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质量,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仍有约30%的居民认为体育旅游扶贫的开展对他们的收入影响一般,没有取得明显提高。开展体育旅游扶贫以前,当地的青壮年都是以外出打工为主,老年人以耕作为主,人均月纯收入低于2500元每月;体育旅游开展后增加了个体经营的收入,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比例下降,部分青壮年开始从事体育旅游接待服务,自主经营餐饮、住宿、体育旅游纪念品等业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再仅仅依靠耕作的收入,部分人从事了体育旅游相关行业,如景区卫生、绿化工作等,多渠道提升了自己的收入,人均月收入显著提高,当地人均月收入超过2500元的人员占比提升到了70%。

(2)体育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当地体育旅游项目管理者根据工作情况提出体育旅游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从图1可以知道,约60%的人员认为体育旅游扶贫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帮扶脱贫效果,40%的人员认为体育旅游扶贫开展后,当地脱贫效果一般。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为当地注入了大量的外来经济,政府出资帮助贫困户开办农家乐,为旅客提供吃住,拉动旅客消费,通过体育旅游赛事引导贫困户参与民族文化表演,贫困户通过才艺表演,获取收益。当地约30%的居民参与了体育旅游扶贫相关工作,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体育旅游,并且随着体育旅游工作的深入推进,收入也渐渐的提高了,贫困户数量也随之减少。另外70%未参与体育旅游相关工作的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耕作或外出务工,没有直接从体育旅游业中获益。这说明当地体育旅游扶贫效益的辐射面还不够大,未能惠及全体居民,脱贫攻坚任务仍任重道远。

3.2.2江西省体育旅游扶贫的社会效益调查与分析

对于体育旅游扶贫的社会效益调查与分析,主要从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体育旅游对于传统文化保护情况分析

体育旅游在吸引游客,促进当地与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促进当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面存在着积极效应,80%的居民和管理者都持同意的态度。随着体育旅游的发展,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开发与保护。

(2)体育旅游提升居民家乡知名度情况分析

体育旅游在提高当地居民的文明素质、增强当地居民的凝聚力、提升居民家乡知名度方面,得到了当地居民和管理者的肯定,例如,婺源县珍珠山乡黄砂村举每年可吸引30余万体育旅游爱好者,对于宣传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效应。

3.2.3江西省体育旅游扶贫的生态效益调查与分析

对于体育旅游扶贫的生态效益调查与分析,主要从生态资源保护、公共卫生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基础服务设施等进行调查与分析。

(1)体育旅游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情况分析

据调查,70%的居民认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但有约3成左右的居民则认为体育旅游的开展对于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影响一般。体育旅游开展后,政府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提升了整体形象。

(2)体育旅游提高居民环境卫生以及生态保护意识情况分析

居民们认为体育旅游扶贫的开展提高了他们的环境卫生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管理者认为体育旅游扶贫促进了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大部分管理者同意体育旅游扶贫改善了公共卫生环境,提升了本地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但约20%的人员持反对态度,结合在当地的田野调查发现,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休息亭的垃圾清扫不及时,莲花池管理不当,有被人偷采现象。

(3)体育旅游改善基础服务设施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与访谈得知,全体管理者一致同意体育旅游扶贫的开展改善了本地基础服务设施。乡村体育旅游的开发让大部分贫困居民的居住条件和交通出行方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当地的医疗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建立医务救助站,积极开展关于医疗设备使用培训、急救医疗知识与技能的专题培训,建立常见疾病紧急医疗救援预案。

3.3江西省体育旅游对居民地方感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3.3.1江西省体育旅游对居民地方认同感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李克特量表对于此项问题调查得到的数据为1000,表明增强明显。即所有居民一致同意体育旅游的开展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舒适放松,并使家乡变得更好,感到骄傲和自豪。各地游客的进入, 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 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 扩大了视野, 提高了文化素养,对待外来文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内聚力,为之感到自豪与骄傲,增加了彼此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3.3.2江西省体育旅游对居民地方依赖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李克特量表调查统计数据为800,表明居民的依赖感增强明显。大部分居民认为体育旅游的开展使他们觉得留在家乡发展是最好的选择。体育旅游让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老家开始创业,不断创新的体育旅游业态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更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大部分居民居住的房屋由木房、瓦房拆迁重造转变成了楼房,路面硬化,路灯、水泥路、公路增多,设立多个公交站台,引进共享单车,居民出行方式变得多元化,节省了出行时间,出行更加的便利。

3.3.3江西省体育旅游对居民地方依恋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发现,居民一致认为体育旅游的开展使他们的幸福感上升、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体育的旅游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增加,幸福感也随之增加。体育旅游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让居民在交通出行、医疗卫生、居住条件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从而提升幸福感。体育旅游促进居民加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与外来文化友好交流,丰富本土文化,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4江西省体育旅游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4.1注重扶贫的社会效应,树立历史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内核

从扶贫效应出发,应考虑体育旅游带给当地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但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着重突出社会效益,当二者产生冲突、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2023年全国两会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因此,应努力寻求乡村投资渠道,打造体育旅游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民投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创收。同时,两会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因此,乡村体育旅游开发要保留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延续红色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保留民族特色文化,并促进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发掘出乡村多元价值,让乡村文明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另外,在分析国内外体育旅游成功运作案例的基础上,建议加强对农村历史文化街区的品牌宣推工作。在街区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公众参与度高的体育+文化+旅游的活动,在提升各历史文化街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促进全民健身,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2注重微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地域特色亮点,提升居民地方感

据调查,当前乡村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村内的脏乱差、村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村域内天地人关系的微生态环境,遭遇到了持续的严重破坏,已经很不和谐。我国农村体育运动场地以室外场地为主,这也决定了农村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对器材设施要求较低、更多依靠自然资源的户外运动,因而呈现出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特征。体育旅游活动尤其是户外运动的开展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并且随着游客的到来,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侵蚀等生态问题也接踵而至。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户外运动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开始引起美国林业管理部门的重视。随着更多户外、教育、保育等公众组织的加入,出现了以教育来代替行政管理的“Leave No Trace(无痕山林)”理念,它继承了“土地伦理”的思想,并和现实中的户外活动与生活方式相结合。LNT法则它包括七个环节的内容,其中包括在可耐受的地面行进与露营、妥善处理垃圾、保持自然原貌、最小化野外用火对对环境的冲击、尊重野生动植物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契合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旅游区的体育旅游活动可持续发展,应该坚持运用LNT法则发展体育旅游,首先应加大对员工环保意识的培养,定时培训;其次,根据体育旅游活动的特点,采用更为环保的运动形式,如徒步、爬山、骑自行车等,以此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最后,应通过大量的宣传,帮助游客树立“无痕山林”理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4.3注重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纵观国内外案例,澳大利亚体育旅游产业与休闲度假、节日庆典、娱乐时尚、住宿餐饮等产业体系形成互融、合作、共赢的局面。广西马山自2016年以来创建了中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古零攀岩小镇落户马山,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扶贫增收,而且通过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和地方文化体育旅游节庆活动,让马山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体育旅游项目运作要注重延伸产业的开发,形成产业链。旅游消费是多重消费,不仅包括门票,还包括吃住行、购物等等,因而不能光盯着门票收入,还应加强当地文化特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化与体育、旅游结合,做大做强产业,使体育旅游产业链加深拉长,推动文体旅游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体育赛事、体育培训、场地设施、考级考证、大众休闲、器材装备销售、户外音乐节、影视综艺拍摄、酒店餐饮、商业服务等多元化产业集聚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系统,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升附加值,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4组建专业化体育旅游人才队伍,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因此,首先应吸引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型体育旅游人才的加入,提升队伍整体素养。加强多元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增加跨行业、跨专业体育旅游服务人员的比例,要充分发挥其在专业领域的优势,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队伍;其次,景区应根据当地的教育和旅游发展情况,加强对参与体育旅游扶贫居民的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加强思想政治的培训工作,转变居民的传统思想,为其灌输现代的思想观念,使其适应现代生活,进而更好、更高效的融入到体育旅游经营活动中;最后,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只有真正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做到以游客为本,服务至诚,才能改善企业服务水平,以品质服务打造致胜之道。

参考文献:

[1]万宁“出圈记”:体育旅游小城发展新样本[N].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7-11(版次:11版)

[2]杨明.可邑村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05-30

[3]夏明海,曹烨程,周少臣.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农村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机制与发展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2期

[4]张汪洋,赵子建,慎承允,徐战争.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年11期

[5]张诚,孙辉.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05):41-45

作者简介:李红(1977.07-),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

余成猛(2003.12-),男,布依族,贵州兴仁人,景德镇陶瓷大学本科生。

刘莉红(1999.06-),女, 汉族,江西赣州人,景德镇陶瓷大学体育军事教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的工作):体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浮梁瓷茶古道体育旅游开发途径研究》(22TY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