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如何利用线上平台交易闲置物品的行为分析

作者

陆万里 彭卿桓 李苏艳

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6

本文为重庆工程学院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项目名称:“校程小驿”,项目编号:s202212608002X

摘要:随着二手交易平台的发展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大学生线上二手交易行为日益普遍。本文基于对大学生使用主流平台的现状调研,剖析其交易行为特征、参与动因及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安全风险、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从平台机制完善、法律教育加强、绿色消费倡导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促进校园二手交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二手交易;平台机制;法律意识;绿色消费

引言:在“互联网 +”背景下,线上二手交易作为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形式,在大学校园迅速普及。大学生通过闲鱼、转转等全国性平台及校内交易群、小程序处理闲置物品,既满足了低成本购物需求,也践行了环保理念。然而,交易中暴露的信息失真、安全隐患及维权困难等问题,制约了校园二手市场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交易行为的现状、动因及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为优化校园消费环境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线上二手交易平台使用现状

(一)主流平台分类与特点

大学生常用的二手交易平台可分为两类:

1.全国性综合平台:以闲鱼、转转为代表。闲鱼依托淘宝生态,提供海量商品和便捷支付,覆盖全品类交易;转转则聚焦电子产品,通过专业验机和质检服务建立信任优势。

2.校园本地化平台:包括各校基于 QQ / 微信群搭建的交易群及专属小程序。此类平台依托熟人网络和地域便利性,线下交接便捷,交易风险更低,成为校内高频交易的首选。

(二)用户行为特征

大学生交易行为呈现显著规律性:

1.周期波动性:开学季和毕业季为交易高峰,分别对应采购需求和闲置物品清理需求。

品类集中性:交易以学习资料、电子产品、生活用品为主,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场景。

2.决策理性化:价格敏感度高,倾向选择性价比商品;注重卖家评价和沟通,通过历史交易记录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3.环保意识驱动:超 60% 的受访学生表示“减少浪费”是参与交易的重要动机,绿色消费理念融入日常购物选择。

(三)平台吸引力要素

平台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功能性要素的交易流程简便性、支付物流便利性、售后保障是核心考量。还有平台信誉度、信息真实性直接影响使用意愿。

二、影响大学生参与线上交易的主要因素

1.经济动因与环保理念

大学生经济来源有限,二手交易提供了“低成本获取 + 闲置变现”的双重价值:通过购买二手商品,平均可节省 30%-50% 的开支;出售闲置物品则成为零花钱补充渠道。同时,环保意识提升促使学生将二手交易视为践行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78% 的受访者认为“二手交易是绿色生活的一部分”。

2.平台信任与交易保障机制

交易风险的规避需求推动学生关注平台保障功能:信用评价系统、商品质检报告、第三方担保支付等机制降低了交易不确定性。校内平台因用户身份可追溯、线下验货便捷,信任度显著高于校外平台。

3.社会认同与群体影响

同辈效应显著影响参与决策:当身边同学频繁分享交易体验(如“95 新笔记本半价购入”),大学生的尝试意愿提升 40%。校园活动(如“毕业季闲置市集”)和社交媒体的传播,进一步强化了二手交易的社交属性,使其成为校园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4.使用门槛与操作便捷性

平台界面友好度和操作效率直接影响使用意愿。简化注册认证流程、优化商品发布步骤等设计,能有效降低使用门槛,尤其契合大学生“碎片化时间交易”的需求。

三、大学生线上二手交易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与虚假描述

商品描述失真现象普遍:约 35% 的受访者遭遇过“实物与图片不符”,典型问题包括电子产品隐瞒故障(如“电池损耗超 50% 却标注‘续航良好’”)、服饰类商品隐藏瑕疵。部分卖家通过伪造交易记录、盗用商品图等手段误导买家,而大学生鉴别经验不足,易陷入“低价陷阱”。非正规平台(如个人社交账号交易)因缺乏审核机制,问题更为突出。

2.安全与隐私风险

交易全流程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财产安全:钓鱼链接、虚假代付、线下交易诈骗等案件频发,2023 年某高校统计显示,二手交易诈骗占校园网络诈骗案的 22%。另一方面信息安全:用户需授权联系方式、收货地址等敏感信息,部分平台数据保护不力,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用于精准骚扰(如收到二手交易相关推销电话)。

3.法律认知不足 维权途径不清晰

大学生普遍缺乏交易法律知识:仅 12% 的受访者了解《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相关条款,超 60% 在纠纷发生时未保留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证据。平台规则利用“非标品不支持退换”等条款规避责任时,学生常因投诉渠道不明确、法律程序复杂而放弃维权,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优质卖家逐渐流失。

四、优化大学生线上交易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平台端:强化规则设计与技术监管

1.提升信息透明度:对 3C 产品、奢侈品等高价值品类强制要求上传实物视频、购买凭证;引入 AI 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商品图与历史数据库的匹配度,拦截虚假图片。

2.完善信用与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动态信用评分系统,结合交易历史、评价、投诉记录实时调整用户信用等级,对高风险账号限制交易;设立 24 小时在线仲裁团队,简化申诉流程,48 小时内响应纠纷。

3.校园平台特色化运营:整合学号认证、宿舍地址定位等功能,实现“实名 + 实位”交易,增强校内交易的身份可追溯性;开发“一键转卖”功能,自动同步校园电商平台的购买记录,简化发布流程。

(二)高校端:加强教育引导与生态建设

1.法律与消费素养教育:将“网络交易安全”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定期举办案例分析会;开设《电子商务法基础》通识课,覆盖合同效力、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核心内容。

2.绿色消费文化培育:举办“校园闲置置换节”,联动线上平台与线下市集,打造“验货 - 交易-售后”全流程服务;推广“以物换物”“图书漂流”等共享模式,通过积分奖励激励参与,形成低碳生活共识。

(三)用户端:增强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

大学生需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交易前通过多维度验证商品信息(要求提供序列号、实拍视频),选择平台担保交易而非私下转账;交易中保存完整沟通记录,收货时当场验货;遇纠纷及时通过平台申诉,必要时寻求学校保卫处、消费者协会协助。同时,作为卖家应恪守诚信原则,如实描述商品状况,共同维护交易生态。

五、结束语

大学生线上二手交易是绿色经济与共享理念在校园的实践载体,其健康发展需要平台、高校、学生三方协同:平台通过技术与规则创新降低交易成本,高校通过教育与活动营造诚信环境,学生通过意识提升规避风险。未来,随着校园数字基建的完善和 Z 世代环保意识的深化,二手交易有望从“经济节约工具”升级为“可持续生活方式”,为构建绿色校园消费生态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郭林盛,张晓艳,赵妍,等.基于微信云开发实现校园二手交易的平台设计[J].现代计算机,2024,30(22):185-190.

[2]张皓,闫宁,崔春雨,等.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高校闲置物品交易平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9):63-66.DOI:10.14004/j.cnki.ckt.2023.1527.

[3]张远路,李旭.大学生旧物互联共享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5):42-43.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