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支架式”策略,建构诗情画意式语文课堂
谈晓芸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双语实验学校 223700
【摘要】新时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力求能够通过浩瀚如烟的古诗词教学实现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进而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的身上都能散发出诗书的气息。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行进时,语文教师更好重视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采用多样策略,构筑好诗词理解的诗情画意式课堂,让学生能够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语文学习素养的渐进生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支架式”策略
古诗词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明,彰显着古代人民无限智慧,这些内容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与人文魅力,给人以力量引领。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强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审美情感与文化素养等方面皆起到了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古今社会差异、文化差异,都给师生们带来了巨大挑战,古诗词教学的理想之境很难真正形成。
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采用“支架式”教学就是助推古诗词教学走向诗情画意理想之境的重要策略,独显起魅力与价值。何谓“支架式”教学?它就是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与方法基础上、基于教学目标所建构起的能够助推学生理解文本与审视情感的有效桥梁,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是开辟当前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的方向。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应用,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学习的理想之境,逐渐理解诗词内容,走进文本、走向诗人,实现诗词情感思想的深刻领悟,不断助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正确认知,由此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课程简单化,内容浅层化
对于刚学古诗词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力与思维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
段,对于古诗词文本中的凝练词句与深邃意蕴还很难透彻理解,对于把握文本的主旨思想与情感内核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果教师只是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初浅的意思,那么就很难促进学生挖掘古诗词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学生也就难以领悟到古诗词那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所在。
2.诵读记忆化,理解表面化
由于小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古诗词文本内涵,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在古诗词学
习中往往是不求甚解地进行死记硬背,导致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表面化,同时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虽然诵读记忆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对古诗词文本的理解建立整体感知,也可以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实现延伸,但是却忽视了让学生基于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来理解古诗词,这就让学生难以感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学习成为一种空白,只是对古诗词的一种理解活动。
二、“支架式”策略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借助背景资料,构建理解支架
每一首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等,这些背景资料往往需要教师自己去查找资料,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来搭建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支架。借助于这一支架可以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实现诗词内涵与深层意义的解析。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山行”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中查找这首诗的作者生平简介与创作时代背景,利用好课件将其呈现,让学生厘清这首古诗词学习的基本路径。学生在了解了这首古诗词的相关背景资料后,通过初读课文,可以获得诗词内容的意思理解。继而,教师再引导学生针对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思考,体会这首诗语言表达的独特特点。最后,教师将本单元语文要素“采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进行有效落实,以此完善学生对于这首古诗词的理解认知,助推了学生将知识与学习方法迁移,进行课外古诗的自主阅读学习,并能采用查找资料的办法获得文本写作的相关文献,积极尝试用多样的方法来理解与把握古诗内涵意蕴。
2.创设诗词情境,搭建情感支架
学习古诗词,不仅要理解其意思,还要能够深入其内核,感受其情感思想。
为此,教师要能为学生搭建好情感体验支架,让学生能够将古诗词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链接,不断获得古诗词情感思想的积极感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中的“静夜思”一首古诗时,教师就要明晰学生现有的感知力,以此来构筑体验“思乡”情结的支架,为学生创设好这首古诗词的画面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远在他乡,独自一人在夜晚的月光下,不由地就会……以此引发学生联想到者会思念亲朋好友、过往趣事,与古诗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积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能走进古诗理解的诗情画境。融入了诗词情境,小学生也就能再次想象出诗人在异乡望月的场景,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思乡之情。
可见,情境支架的搭建,可以助力学生将古诗词理解与生活画面场景积极链接,引发思考,逐渐走向理解学习更深处。
3.采用活动引领,形成思维支架
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对文本意蕴的感
悟,对古诗中物象所组成的画面进行大胆想象,进行再创造理解。这就决定了教师要能为学生搭建好“活动引领”的思维支架,助推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逐渐提升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进而实现对古诗词学习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中的“悯农”一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体验来构建一系列的理解活动,助推学生能够走向古诗词理解的理想之境。在学生基本理解了这首古诗词内容意思后,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珍惜粮食”这一品质的必要性,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农民伯伯在田里的辛勤劳作、收割稻谷、磨米磨面……引发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粮食?”由此,学生也就能纷纷说出粮食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需要我们去珍惜粮食,需要我们去尊重劳动者与其成果。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文调查的作业,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是否有家庭成员会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家庭中自己应如何做到节约粮食,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制定家庭节约粮食的计划。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好班会时间与课余时间,与学生一同开展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快乐分享劳动光荣与节约粮食的生活妙招。通过丰富的活动开展,小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这首诗的深刻理解,也能积极地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树立起节约粮食、尊重劳动者的积极思想,促进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支架的搭建是极为重要的。有效的支架不仅能够助推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能让学生解决许多深度学习问题。在这一策略的运用下,小学生不仅创造性地理解了古诗词,也能获得古诗词诗情画境的熏染与陶冶;既获得了知识增长,又获得了心灵净化。为此,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积极探寻多样的支架搭建,为学生建构古诗词学习的有效平台,助推学生走向古诗词学习的诗情画境,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渐进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尕本.面向审美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