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黄磊 周凯江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0036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模式在现实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在家校企共育模式中,家庭、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然而,当前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合作意识不足、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强合作意识、完善合作机制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优化对策。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为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合作意识;合作机制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教育质量和效果备受关注。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家校企共育模式,通过家庭、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模式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本文将对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模式的特点

(一)多元化参与主体协同赋能

在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模式中,多元化参与主体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家庭、学校和企业作为三个独立的实体,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承担着塑造孩子性格、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重要责任。学校则是专业技能和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环境。而企业则通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这种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还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系统性

尽管家庭、学校和企业在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但它们的教育目标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这一目标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还涵盖了思想道德、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通过家庭、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学生可以在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环境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三)教育过程的互动性与动态性

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模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教育过程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不仅体现在家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上,还体现在学生与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学习上。通过定期的家长会、企业参观、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家庭、学校和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互动性不仅促进了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还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的现实困境

(一)合作意识淡薄:利益认知差异与沟通壁垒

在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的实践中,合作意识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学校和企业作为三个独立的参与主体,往往因为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信任,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疑虑和抵触情绪。家庭可能认为学校和企业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学校则可能担心企业的参与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而企业则可能担心投入的资源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者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这种合作意识不足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家校企共育的顺利开展,也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二)合作机制缺失:制度性缺陷与管理无序

合作机制不健全是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虽然许多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家校企共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一套完善的合作机制来保障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这包括合作目标的设定、合作流程的制定、责任分工的明确以及沟通渠道的建立等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家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处于松散和无序的状态,难以形成合力,也无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

(三)资源分配失衡:结构性矛盾与发展瓶颈

资源分配不均是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家庭、学校和企业在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资源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家庭可能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和教育资源;一些学校可能因为资金不足或设施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机会;而一些企业则可能因为缺乏合作经验或资源积累,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和职业规划指导。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不仅限制了家校企共育的深入开展,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三、优化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合作意识:理念重塑与文化建设

为了有效提升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的效果,首要任务是增强各参与主体的合作意识。这要求家庭、学校和企业深刻认识到家校企共育的重要性,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角色,以及相互之间的互补性和依存关系。家庭应更加重视与学校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学校应主动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企业则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将自身的人才需求和技术优势融入到家校企共育中,共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增强合作意识,可以形成合力,推动家校企共育的深入发展。

(二)构建完善合作机制:制度创新与协同治理

针对当前家校企共育合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完善。应建立明确的合作目标和责任分工,确保各方在合作过程中有清晰的方向和定位。应制定详细的合作流程和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在各方之间畅通无阻,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应建立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对合作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合作策略,确保合作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可以保障家校企共育的顺利实施,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优化资源配置:多元投入与共享机制

针对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应加大对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设施和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家校企共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和共享。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家庭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确保家校企共育的顺利实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模式的研究,揭示了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合作意识不足、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增强合作意识、完善合作机制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优化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家校企共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未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中职学校家校企共育模式仍需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江菲.中职家校企共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研究[J].数码精品世界, 2023:513.

[2]于载先.昆明市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进展, 2024, 14(10):131-142.

[3]王惠娟.共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破解[J].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3(6):61-64.

[4]施黎华.校企共育模式下的中职院校专业拓展课程建设[J].美眉, 202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