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作者

刘慧敏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三小学(河南 驻马店)463000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2024YB1385)的研究成果。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其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三项策略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表达出发,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主题与内涵,拓宽思维视野;从质疑出发,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文本的语言、逻辑和内容,培养批判性审视的习惯;从追问出发,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展开问题思考,深化思维深度。旨在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乃至社会参与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价值意义

(一)促进深度理解与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促使他们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作者的意图以及作品的文化背景,进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如何分析文本结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框架。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塑造个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独立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不再依赖于教师或教材的答案,而是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

(三)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应对复杂挑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得以学会系统地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评估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能力不仅适用于语文学习,还能迁移到其他学科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冷静分析、灵活应对。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从表达出发,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主题与内涵

1. 多样化阅读材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入不同文学体裁、主题和风格的文本,让学生在对比分析、深入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批判性思维框架。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除教材文本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接触古诗中对山川的咏叹,现代散文中对自然的细腻描绘,甚至是科幻作品中关于自然奇观的想象,让学生领略不同文学风格与视角的魅力。同时,鼓励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环境的敬畏之心与保护意识。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见解,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2.创意写作任务

写作是表达思想、锻炼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框架,发展他们的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老马、小松鼠等角色的视角撰写日记,感受不同立场下的情感波动与智慧碰撞;或续写小马探险记,将勇气与成长融入现代语境;更有学生从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维度撰写评论,展现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此外,改编版《小马过河》,融入了科技、网络等现代元素,让古老寓言焕发新生;而创意插画配文,则让学生在图像与文字的交织中,深入挖掘故事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批判性思维。

(二)从质疑出发,鼓励学生质疑文本语言、逻辑和内容

1.培养质疑习惯

在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批判性审视态度,鼓励学生不盲目接受文本中的一切信息,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提出疑问。教师可通过日常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质疑是知识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曹冲的方法虽然巧妙,但是否就是唯一或最佳的解决方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促使学生跳出文本的限制,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设置疑问情境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答。疑问情境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挑战,也可以是对文本背后深层含义的探讨。例如,在《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何农夫急于求成,选择了拔苗这一荒谬之举?”引学生探究人物动机。随后,深化讨论:“此寓言映射了哪些现实生活中的急功近利行为?”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批判性审视社会现象。最后,引导反思:“我们应如何平衡长远与短期目标,避免‘拔苗助长’式的错误?”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其在复杂情境中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三)从追问出发,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展开问题思考

1.设计追问问题

追问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深入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实现批判性思维的飞跃。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应巧妙设计问题链,从“小蝌蚪为何踏上寻母之旅?”的初探,到“它们如何面对挑战,展现何种精神?”的细品,再跃升至“故事背后,关于成长、亲情与坚持的深刻寓意何在?”的深思。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不仅理解故事情节,更能洞察故事背后的价值观,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心灵的启迪与成长的飞跃。

2.逻辑推理训练

逻辑推理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逻辑推理的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何喝不到水,并鼓励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需基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并尝试通过逻辑推理验证其可行性。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模拟实验,观察水位变化,从而验证逻辑推理的正确性。最终,学生将学会从故事中提炼出逻辑链条,在理解乌鸦智慧的同时,深化自身对逻辑推理的认识与应用,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多个维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策略。通过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勇于质疑文本内容、有条理地展开问题思考等措施,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兆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8,(16).26-27.

[2]黄韦韦.小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