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POE导向的老旧社区微更新研究

作者

陈宇珊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1级建筑学1班

摘要:本研究针对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社区改造普遍存在的公众参与不足与文化特色消解问题,提出基于使用后评估(POE)的微更新实践路径。着重建立动态评估机制,运用直接观察法、空间认知地图、问卷调查与行为痕迹研究方法,精准识别社区物理环境缺陷与集体记忆载体,据此形成定制化的微更新策略。研究创新性地将社区更新从物质改造层面延伸至情感认同维度,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人文价值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老旧社区微更新;环境心理学;社区治理

一、老旧社区微更新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建设于上世纪的老旧社区正面临物质环境衰退与社会功能缺失的双重困境。这些社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文化特色流失等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发展质量。传统大规模改造模式往往忽视居民实际需求,导致社区空间功能与文化记忆的断裂。在此背景下,以"小改动、大提升"为特征的微更新模式逐渐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旨在建立以使用后评估为核心的老旧社区微更新方法论体系,重点解决"如何精准识别居民行为需求"与"如何有效传承社区文化记忆"两大核心问题。

二、研究方案与研究结果

(一)研究方案

1.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目标对象的行为活动的群体特征和空间特征,来收集研究所需的数据和信息。选取一天之中的4个时段:9:00—11:00、15:00—16:00、17:00—18:00、19:00—21:00,观察居民在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行为活动。

2.空间认知地图法

对居民进行访谈调研,得到认知草图。对收集到的认知草图进行分析和比较,了解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结构和关系,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广泛覆盖居民,揭示潜在需求。问卷由三部分组成:(1)空间使用者个体情况,包括年龄、是否在本小区居住;(2)使用者的停留原因;(3)使用者对场地的评价与认知,包括对场地设施的评价、需要增加或优化的设施、对场地评价因素的重要性认知排序。

4.行为痕迹法

通过寻找、分析人们自发性活动产生的物理与非物理性痕迹,了解人们的行为模式、活动习惯、需求偏好等,提出合理得更新策略。

(二)研究结果

从记录观测和调研统计相结合来看,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人群主体是老年人。老年人上午主要以运动健身为主,下午主要散步休闲为主。服务功能单一,活力不足设施落后且品质不高,文化休闲活动内容单一。

从空间认知地图来看,大部分使用者认为应该增加并完善场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厕所设备落后;场地内大多数座椅因年久失修、表皮脱落,且座椅数量过少,舒适度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栏杆年久失修,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美观;儿童游乐设施及健身设施种类单一、式样落后且数量过少;对于社区公共场所周边环境,多数使用者反映周边建筑环境及业态杂乱,且做饭的油烟味常飘入场地中,影响休闲体验及场地的品质;对于社区公共场所景观,存在建筑风格杂乱、树木过高过于密集遮挡居民区内视线、导向性不明确等问题。

从行为痕迹分布图来看。多数老年人在有休闲设施和遮阳处进行日常活动。主入口外广场停车场拥堵,场地交通组织不明晰、空间结构不清晰。文化特色不突出,表现度、识别度低。

三、POE导向下的微更新研究

(一)全龄互动共享空间

设计全龄开放、包容的共享空间,方便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自由交流和互动。例如,在一些社区的共享空间中,定期举办“代际对话”活动,开放共享茶室、健身室、花园等。不仅促进代际交流与理解,丰富社交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而且能更好激发社区活力,提升居民心理健康。

(二)步行友好互联空间

优化功能空间布局,进行功能性划分、开放性划分、步行友好性划分等布局优化。鼓励居民参与其中,例如参与社区规划、设计和管理过程等,提高居民参与感与归属感。

(三)社区记忆文化空间

居民共同创作社区故事墙,将口述历史转化为视觉叙事装置;中学生参与设计的"时光信箱"嵌入巷道墙体,收集不同代际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建议。这些举措使改造过程成为文化传承的实践课堂,有效提升居民对场所更新的认同度。

四、社区微更新成效评估与可持续发展启示

社区微更新的成效评估需要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从物质环境改善、社会文化延续、治理效能提升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评估过程中采用周期性跟踪与动态反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居民满意度调查、空间使用监测、文化要素活化度分析等方法,形成科学系统的评判标准。在物质环境层面,重点考察基础设施完善度与空间使用效率,采用行为观测与热力分析技术追踪改造后的使用变化;社会文化层面通过口述史采集与认知地图绘制,评估场所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幅度;治理效能层面则关注多方协作机制的运行效果,包括居民参与深度、资源整合效率等指标。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建立长效维护机制。例如开发社区环境质量监测APP,允许居民实时反馈设施使用问题,形成快速响应机制;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培育在地化社会组织能有效衔接专业团队与居民需求;文化要素的活态传承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物质空间与文化实践的有机融合,使社区记忆得以动态延续。

参考文献:

[1] 王硕.城市老旧社区体育空间微更新的多元路径探析[J].《体育世界》,2025年第1期64-66,共3页

[2] 杨艺红.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社会学视角下的老旧社区边界空间微更新实践与探索[J].《园林》,2024年第4期77-85,共9页

[3] 袁韶华.城市老旧社区微更新策略研究——以民健园小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4期250-253,共4页

[4] 蔡磊.老龄化背景下重庆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4年第4期61-64,共4页

[5] 白萌萌.湖北宜昌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以刘家大堰社区为例[J].《美与时代(创意)(上)》,2024年第6期82-86,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