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速公路岩溶隧道地质特征对施工安全的影响分析

作者

张志刚 杨洪东

云南交投公路建设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所谓岩溶地质是指在地下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质特征,它会以洞穴、溶洞、地下河流等形式存在,这些地质特征在地下构造非常的复杂,给隧道施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岩溶地质特征对隧道施工的安全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洞穴、溶洞等地下空洞导致隧道掘进过程中的地表沉陷、塌方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的威胁到了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通过对已建成的岩溶隧道工程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特殊案例的深入分析,全面地了解了岩溶地质给隧道工程施工带来的挑战,并探讨出有效的施工管理和技术手段,保障了隧道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更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岩溶;地质特征;影响;

1高速公路岩溶隧道地质特征

高速公路岩溶隧道地质特征首先是岩溶发育的成层性,岩溶地质通常受到地层结构的影响,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岩溶溶解性能等会对隧道施工产生影响,例如,软弱易溶的岩石层易发生溶蚀,增加了隧道掘进时的地质灾害风险,而坚硬的岩石层则增加了隧道掘进的难度和成本。其次是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体现在空间上,即在同一地区不同的位置岩溶地貌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不均匀性导致在隧道掘进过程中,地下洞穴、溶洞等岩溶地质特征的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施工风险。最后是岩溶地貌通常呈现垂向分带性,即地下岩溶地质特征随着地下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在岩溶隧道施工中,需要考虑到不同深度处岩溶地质特征的变化,例如地下水位、溶洞分布等因素,以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

2高速公路岩溶隧道地质特征对施工安全的影响

2.1隧道开挖受力分布的影响

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密度、强度等物理性质不同,他们影响着隧道开挖时的受力分布,软弱易溶的岩层会相对容易发生挤压、塌方等地质灾害,从而使隧道的周围的受力分布不均匀,增加了隧道开挖的难度和风险。还有岩溶地区地下水对隧道开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地下水的渗透压力、水位变化等因素会改变周围岩体的稳定性,导致开挖受力的分布不均匀,增加了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包括岩溶洞穴、溶洞、地下河流等特征构造,对隧道的开挖受力分布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地下洞穴的存在会导致隧道掘进时局部岩体的不稳定性增加,同时增加的是岩层的变形和塌方风险,进而影响隧道开挖的受力分布。

2.2岩溶对隧道极限剪应力的影响

岩溶地质中的地层通常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性和变形性,其中的软弱层易受到外部应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或者是破坏,这些地层的存在使隧道的周围地层极限剪应力发生了变化。还有地下水的渗流作用会改变岩石内部的应力分布,使地层极限剪应力发生变化,增加了隧道施工中地层变形和破坏的风险。除此之外,岩溶地质区域常常存在各种规模的地下洞穴和溶洞,他们对周围岩体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也产生了影响,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如果隧道穿越了这些地下空洞,会导致隧道周围地层极限剪应力的增大,增加了隧道施工的风险。还有岩溶地质中的岩石类型、密度、强度等物理性质与地层极限剪应力也密切的相关,例如,软弱易溶的岩石层容易发生剪切破坏,扩大了地层极限剪应力的变化范围,影响了隧道施工的整体安全性。

3施工过程中岩溶隧道的探测方法

3.1设计线路的优化避让

在隧道设计之前,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和岩溶地质预测,通过地质勘察,获取隧道所经过地区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地下水情况等地质信息,预测潜在的岩溶隧道区域,便可以对隧道线路进行优化避让的规划。在设计线路时,应尽量避开已开发的溶洞、地下河流等岩溶地区的敏感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具有地质风险,施工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还要结合遥感技术、地质雷达、地震勘测等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更为精确的地质数据,结合地质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综合分析,以识别岩溶隧道区域并优化线路的设计。在岩溶的地质区域,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且多变,应采取柔性的设计策略,即灵活、可调整的线路方案,这是为了应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地质意外情况,保障施工的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还应进行全面的地质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风险,采取预防措施或应急处置方案,最大程度的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影响。

3.2超前地质钻探

进行超前地质钻探用于获取隧道开挖前方的地质信息,指导隧道掘进和支护工作。根据隧道设计和地质勘察结果,确定需要进行超前地质钻探的具体区域和范围,通常会选择距离隧道掘进工作面一定距离的前方地质点位进行钻探。然后选择合适的钻探方法,例如旋挖钻机、岩芯钻机、地层探测钻机等,具体的选择还应根据地层岩性、深度、孔径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再根据钻探设计方案,在地面或隧道内侧布置钻孔的位置,根据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和施工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布置,以确保获取到准确、具有代表性的地质信息。根据钻探实际需求,进行地质钻探作业,钻探过程中,及时记录并保存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下水情况等钻孔岩芯和地层信息。对获取的岩层稳定性、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条件等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分析,评估隧道前方的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为隧道掘进和支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还会根据地质数据分析结果,及时的调整施工方案,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要具备预防性措施或应急处置方案,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高效进行。

3.3隧道地震波反射法超前预报(TSP)

隧道地震波反射法超前预报(TSP)是利用地震波进行隧道地质探测的方法,能够提前探测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为隧道施工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和预警。在隧道掘进方向的前方,沿着地面或隧道内侧布设地震检测线路,检测线路的布设会依据地质条件、隧道设计的要求和预期探测的深度等因素而确定,以确保覆盖到全部目标区域。在地面或隧道内侧选定位置作为震源点,利用震源装置(如震源锤、震源车等)产生地震波信号,地震波信号通过地面或隧道内的地层进行传播,部分地震波被隧道前方地质体反射。在地面或隧道内侧的检测线路上布置地震接收器(如地震传感器),接收地震波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地震波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记录。处理和分析接收到的地震波数据,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地震剖面分析、地震波速度分析、地震波反射法成像等,通过对地震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获取到隧道前方岩层分布、断层构造、溶洞等地质体的信息。根据地震波数据分析结果,再进行地质情况的预报与评估,结合地质勘察数据和隧道掘进工程实际情况,对隧道前方地质条件进行有效的评估,便可以提前的发现潜在的地质风险。这些预报与评估结果,可用于及时的调整施工方案,制定相应的地质应对措施,对于发现的地质风险,及时的发出预警,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岩溶地质的研究和分析,认识到在高速公路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岩溶地质特征对施工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岩溶地质的深入研究,不断的提升隧道施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也期待在未来的实践中,通过不懈努力和合作,为岩溶隧道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郑志龙,陈洋,王丽君,等.高密度电法在某高速公路岩溶隧道探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1(S2):912-917+924.

[2]李世聪,刘亚军,彭荣华,等.瞬变电磁法对隐伏岩溶探测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22(1):39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