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赋能下小学综合实践创意物化活动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

王蕾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21310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智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创意物化活动,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创意物化活动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数智技术的引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一、数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数智技术是指以数据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统称。在教育领域,数智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智能化,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其次是交互性,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再次是可视化,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最后是协同性,支持多人远程协作完成任务。

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数智技术的这些特点为创意物化活动带来了独特的优势。智能化特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创意过程和实践能力,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交互性特点则使得学生之间的创意碰撞和合作变得更加便捷;可视化功能让学生的创意能够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协同性则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创意物化活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

数智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拓展了学生的创意思维空间,通过丰富的数字资源和工具激发更多创意可能;二是降低了创意实现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将想法更容易地转化为实际作品;三是提供了多维度的展示和评价方式,让学生的创意成果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展示和反馈。

二、数智赋能的创意物化活动设计原则

在设计数智赋能的创意物化活动时,应当遵循几个核心原则。首先是学生主体性原则,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智技术的应用应当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意表达,而不是简单地用技术替代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过程。

其次是实践性原则,强调 " 做中学 " 的理念。数智技术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实现创意。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技术应用技能,更能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再次是融合性原则,要求将数智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技术应用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内容紧密结合,成为支持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自然工具。避免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确保技术应用的教育价值。

最后是开放性原则,活动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意空间。数智技术应当成为学生表达创意的工具,而不是限制创意的框架。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技术的多种可能性,用创新的方式使用技术工具实现个性化表达。

三、数智赋能的创意物化活动实施策略

(一)项目化学习策略:以真实问题驱动数智创意实践

项目化学习策略强调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主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智工具进行探究与创作。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主题,如“智能校园”“环保小卫士”等,引导学生利用物联网、编程、3D 打印等技术,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或实物模型。例如,在“智能校园”项目中,学生可以分组调研校园中的实际问题(如垃圾分类难、课间操场地拥挤等),利用传感器、Arduino 等工具设计智能垃圾桶或人流监测系统,最终通过实物展示或模拟演示呈现解决方案。

这种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问题意识、工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引导而非包办,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创意、设计方案并迭代优化。同时,项目成果的展示与分享环节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校园科技节、线上展览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创新动力。

(二)跨学科整合策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数智赋能的创意物化活动天然具备跨学科属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内容深度融合。例如,在“数字故事创作”活动中,学生需要先撰写故事脚本,设计角色和场景,再利用编程工具制作互动动画,最后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用户体验。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设计能力,还培养了其计算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跨学科整合的关键在于找到学科间的连接点,避免生硬拼凑。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核心主题(如“传统文化”“未来城市”),设计涵盖多学科任务的活动框架,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然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此外,团队分工协作也能帮助学生发挥各自特长,例如擅长绘画的学生负责视觉设计,逻辑能力强的学生主攻编程实现,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与共同成长。

(三)阶梯式培养策略:循序渐进提升数智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因此创意物化活动的设计需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学生可以从基础的数字工具入手,例如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数字绘画、使用简单动画软件制作短故事,重点培养兴趣和基础操作能力;中年级学生可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用图形化编程工具控制硬件设备,制作简单的智能小装置;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展综合性项目,例如结合物联网技术设计智能家居模型,或利用3D 打印技术制作创意工艺品。

阶梯式培养策略的核心是匹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过于简单导致缺乏挑战,也不能过于复杂挫伤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前期调研或试课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线,动态调整活动难度。此外,不同年级的活动设计应具有连贯性,例如低年级的绘画作品可以作为中年级动画创作的素材,而高年级的编程项目可以整合低中年级学过的技能,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路径。

(四)多元化评价策略:技术赋能全过程动态评估

传统的实践成果评价往往局限于最终作品的优劣,这种单一的结果性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数智技术的引入为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动态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创意物化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电子档案袋系统记录学生的完整创作历程,包括初期创意草图、中期设计日志、迭代修改版本以及最终成果展示。通过时间轴的纵向对比,不仅能够直观展现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还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数据分析工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评价的维度。教师可以利用Excel、Tableau 等工具对学生的参与度、协作频率、问题解决效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可视化的学习报告。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帮助教师识别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线上展览平台(如虚拟画廊、校园网站)的建立,打破了传统评价的时空限制,让学生的创意作品获得更广泛的展示机会。通过引入家长、其他班级师生甚至社会专业人士的多元反馈,学生的作品价值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认可,这种社会性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具有显著作用。

多元化评价策略的核心在于实现"过程重于结果"的评价理念转变。教师需要设计科学的评价量规,明确创意性、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可以采用 " 三方评价 " 模式:学生自评培养元认知能力,同伴互评促进交流反思,教师评价提供专业指导,三者结合形成立体化的评价网络。值得注意的是,数智技术还能实现评价的即时性,例如编程平台中的自动调试提示能够帮助学生实时修正错误,协作软件中的评论功能可以让小组成员随时交流改进建议。这种即时反馈机制大大缩短了"实践-反馈-改进"的循环周期,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

四、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在实施数智赋能的创意物化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几个主要挑战。首先是技术设备与资源的限制,很多学校可能面临设备不足、网络条件有限等问题。对此,可以采取分批次轮换使用、利用学生自带设备、选择轻量级应用等方式加以应对。同时,要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支持,逐步改善技术条件。

其次是教师数智素养的不足,部分教师可能对新技术应用存在畏难情绪。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工作坊、案例分享、同伴互助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要建立技术支持团队,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再次是学生数字化能力的差异,可能导致活动参与度不均衡。应对策略包括设计分层任务、组建异质小组、提供个性化指导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挑战中获得成长。此外,还要关注数字鸿沟问题,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是教学活动组织的难度增加,数智技术的引入可能使课堂管理更加复杂。教师需要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制定明确的活动规则和流程,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习惯。

五、结语

数智技术为小学综合实践创意物化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通过合理设计和有效实施数智赋能的创意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其数字化素养,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然而,技术的应用始终是手段而非目的,教育的核心仍然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蕊清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逆向教研模式探索 [J].现代教学 , 2025, (Z3): 175-176.

[2] 白如琳. 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现“立体结构化”教学 [J]. 华夏教师 , 2025, (17): 123-125.

[3] 伍吉俊 , 王琦 , 席建宏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探索 [J]. 学苑教育 , 2025, (16): 58-60.

[4] 薛丽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教学策略[J]. 小学生 ( 下旬刊 ), 2025, (05):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