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陈侠

重庆市酉阳县板溪镇中心校 409800

摘要:小学科学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在遵循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度、知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相关能力的一种课程形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更加契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与科学,从而让科学课的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和凝聚。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组织流程,同时紧密结合科学课程的实际内容,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逐步逼近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对于小学科学学科来说,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只有通过体验,学生才能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针对小学生而言,如果长时间在枯燥且了无生趣的氛围中学习,不仅不会对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不能主动且积极的配合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体验”,让学生大胆地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加以理解,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高效衔接。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课堂情境

毋庸置疑,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讲,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应遵循情境性原则,创设不同形式的课堂情境。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更具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另一方面,恰当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累的感性认知经验,从而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搭设桥梁。

以“阳光下的影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体验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早晨或午后的阳光,将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亲自观察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下影子的变化。这种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不仅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影子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影子的长度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调动他们已有的感性认知经验,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搭设起桥梁。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以及可能的解释和推测。这样的合作交流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还能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深化对科学现象的认知。

(二)拓展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创新性,在教师的教学中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小学科学蕴含的知识非常广泛,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开展活动时需要考虑到实施不同的形式、拓展多方面资源,进而将知识蕴藏进活动中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活动体验。体验式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外课程资源,践行大课堂理念。校园环境、自然环境、科普场馆等都是科学学习的阵地,把自然考察、科普研学、设计制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打破传统班级授课模式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从而拓宽课程实施渠道,创新课堂教学的管理形式和组织形式。

以“植物的叶”为例,教师在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资源,打破传统班级授课模式的时空局限,创新教学管理和组织形式。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植物的叶子,比较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公园、植物园等场所,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考察活动。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叶子的功能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除了实地观察,教师还可以结合科普场馆的资源,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组织学生进行科普研学活动。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展品、科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叶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叶子相关的设计制作活动,如制作叶子标本、绘制叶子画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三)加强学科融合

体验式活动教学理念不拘泥于一门学科,其倡导要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倡导将不同的学科加以融合,进而发展学生的对比、整合能力。同时小学科学也是一门整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科学中的很多内容和以后要学习的物理、化学等有着一定的重合度。那么基于这些因素,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活动教学中需要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以“斜面的作用”为例,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活动教学时,可以巧妙融入物理学的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初步接触并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自搭建不同角度的斜面,并用小车等物品进行滑动测试,观察并记录不同角度下小车滑行的速度和距离。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斜面的作用,还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斜面的倾斜角度与小车滑行速度、距离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预测。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入物理学中的重力、摩擦力等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斜面的作用原理。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当下,体验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能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之外,也能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能力,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很大促进意义。小学科学教师要准确把握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并且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从而逐步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戈.小学科学体验式活动课实施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2,(13):36-38.

[2]童水芳.体验式教学活动探析[J].小学科学,2024,(2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