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苏式生活” 融入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路径研究
刘嘉丞 郑玲
苏州职业技术大学
一、引言
近年来,“脆皮”大学生现象引发社会关注,指的是部分大学生体质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陷入不健康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屏幕时间过长等)的状态。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其形成稳固的健康生活方式,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发轫于苏州这座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的“苏式生活”,以其精致、优雅、闲适、和谐的特质,越来越被视为一种高品质生活的典范。“苏式生活”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种蕴含健康智慧的生活哲学,其追求“天人合一”、注重身心平衡、讲究生活节奏与品质的内涵,对于矫正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场景。如何借助数字赋能,将“苏式生活”中有益的健康元素创造性地、有效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其乐于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行为,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 苏式生活” 的内涵及其健康启示
“苏式生活”源于明清以来苏州地区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是经济富庶、文化昌明的产物。它远非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一种融合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活美学和人生哲学。
精致与适度: “苏式生活”讲究生活的精致度,如精致的苏帮菜(注重时令、新鲜、原味)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反对暴饮暴食,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雅致而非一味求大。这与健康生活方式中倡导的均衡饮食、适度消费、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原则相通。
闲雅与慢节奏: 苏州园林的“步移景异”、昆曲的“水磨腔”、评弹的吴侬软语,都体现了“苏式生活”从容不迫、追求内心宁静的特质。这种“慢生活”哲学有助于对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提醒人们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中找到平衡,避免过度疲劳和焦虑,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具有启示作用。
自然与和谐: 苏州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苏式生活”注重与自然节律同步,如应季而食、赏花观景。这鼓励人们亲近自然,进行户外活动,符合健康生活方式中强调体育锻炼和自然接触的要求。
雅趣与精神滋养: “苏式生活”富含文化底蕴,文人雅集、品茶听曲、习字作画等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这种对精神世界的关注有助于提升生活品味,减少对虚拟世界或不良嗜好的依赖,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苏式生活”所蕴含的“节制中的精致”、“忙碌中的从容”、“人工中的自然”、“物质中的精神”等核心理念,为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价值导向。
三、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与“ 脆皮” 现象分析
当前大学生群体在生活方式上面临诸多挑战,导致了“脆皮”现象的显现:
首先是饮食不规律,营养失衡: 依赖外卖、快餐现象普遍,高油高盐高糖饮食增多,忽视早餐,蔬果摄入不足。
其次是静态生活为主,运动缺乏: 长时间伏案学习、使用电子设备,缺乏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体质下降。
第三是作息紊乱,睡眠不足: 学业压力、社团活动、社交娱乐(尤其是网络娱乐)挤占了大量时间,熬夜成为普遍现象,睡眠质量和时长无法保证。
最后是心理压力大,调适能力待加强: 学业竞争、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重压力下,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屏幕时间过长,网络依赖强: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影响现实社交和身体健康,也可能增加焦虑、抑郁风险。
传统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方式(如讲座、宣传栏)往往效果有限,难以触及学生深层次的行为动机和习惯养成。大学生群体是“数字原住民”,对新技术接受度高,生活与数字空间紧密交织。这为利用数字手段进行精准、有趣、便捷的健康干预提供了契机。
四、数字赋能“ 苏式生活” 融入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路径构建
数字技术可以将“苏式生活”的元素进行现代化、年轻化、个性化转译,使其更贴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兴趣点,从而实现有效融入。以下是几条可行的路径:
一是AI 与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与苏式生活倡导
1 智能健康助手: 开发基于 AI 的校园健康管理 APP 或小程序,整合“苏式生活”理念。通过可穿戴设备、用户自主录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作息、饮食、运动、压力等数据。AI 算法可分析个体健康状况,推送个性化的“苏式生活”建议,如:根据体质和时令推荐清淡适宜的苏式食谱;根据课表和个人偏好建议“闲庭信步”式的微运动时间(借鉴园林漫步意境);提醒学生进行“品茗片刻”式的短暂休息与正念练习。
2 大数据分析与精准干预: 校园管理层可以利用匿名化的大数据分析学生群体的整体健康趋势,识别高风险群体(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者),开展针对性的线上线下健康促进活动,例如举办“苏式健康生活周”,推广符合“苏式”精髓的健康习惯。
二是虚拟现实(VR/AR)与元宇宙技术创设的沉浸式苏式文化体验
1VR 园林漫游与心境调节: 利用 VR 技术构建苏州古典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的虚拟场景,学生可以通过头盔设备沉浸式体验园林的静谧与雅致。这种体验可以作为心理减压的有效工具,帮助学生在紧张学习后放松身心,感受“苏式生活”的慢节奏与和谐氛围。
2AR 增强现实互动: 在校园特定区域(如绿化区、休息区)设置AR 互动点,通过手机扫描,可出现虚拟的苏州文化元素介绍(如昆曲人物、苏绣图案、园林典故),或引导进行简单的传统养生操(如八段锦),将苏式文化体验融入日常校园环境。
三是线上线下(O2O)融合的苏式主题健康生活社区营造
1 线上社群与线下活动结合: 建立基于兴趣的线上社群(如“苏式美食爱好者”、“校园昆曲社”、“园林摄影群”),分享相关知识、组织线上打卡(如健康饮食打卡、早睡打卡)。同时,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如邀请营养师开展苏帮菜健康烹饪工作坊、组织校园内的“园林式”散步或太极练习、举办小型昆曲 / 评弹欣赏会、开展苏绣 / 核雕等手工艺体验课。数字平台用于活动发布、报名和分享,线下活动则提供真实的体验和社交机会。
2“苏式生活”主题共享空间: 在校园内开辟或改造一些空间,融入苏式美学元素(如简约雅致的装饰、盆栽、水景),配备必要的设施,成为学生读书、交流、冥想、开展小型文化活动的场所。数字预约系统可以方便学生使用这些空间。
四是游戏化机制与社交媒体传播激发参与动力
1 健康生活游戏化: 将健康行为(如步行、健康饮食、按时作息)设计成游戏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可获得积分、徽章,或是在虚拟的苏州园林场景中解锁新的区域或景观。这种游戏化设计能增加趣味性和粘性。
2 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 鼓励学生创作和分享以“我的苏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短视频、Vlog,展示如何将苏式元素(如一杯清茶、一段散步、一顿简朴而精致的餐食)融入日常生活。邀请专家或网红进行相关主题的直播互动,扩大影响力。
五、实施建议与挑战
1 内容转化是关键: 避免生硬嫁接,要深入挖掘“苏式生活”的本质,将其健康理念与现代科学健康知识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
2 尊重个人是前提: 选择成熟、易用、低成本的技术方案,确保普惠性。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个人健康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管理。
3 避免过度商业化: 核心是促进学生健康,而非商业推广或表面文章。干预措施应注重实效,持续跟踪评估效果。
4 协同推进是保障: 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后勤部门、信息技术中心、体育部、人文艺术学院以及苏州本地文化机构的共同参与和资源整合。
六、结论与展望
数字赋能为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将“苏式生活”中蕴含的健康生活哲学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形式,是应对大学生“脆皮”现象、提升其健康素养和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习惯,也能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和活化优秀的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时代教育2025.25)
参考文献:
[1] 郑丽虹. “苏式”生活方式中的丝绸艺术[J]. 2008.
[2] 陈靖东,周永博 . “苏式生活”与苏州城市旅游意象建构研究 [J].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