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劳动课程中“整理与收纳”任务群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萌

法库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 110400

摘要:在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速下,整理与收纳技能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在小学阶段,通过劳动课程中精心设计的“整理与收纳”任务群,学生们不仅能学到实用的整理技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强烈的整理意识,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整理与收纳;实践策略

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劳动课程中“整理与收纳”任务群的实践应用。我们着重分析了整理与收纳技能对小学生成长的关键意义,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策略,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整理与收纳能力。经过系统的劳动教育实践,我们不仅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已熟练掌握了整理与收纳的基本技巧,学生逐渐养成了井井有条的生活习惯,个人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小学生整理与收纳的重要性

(一)提高生活和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个整洁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可以迅速找到所需的物品,从而大大减少了寻找时间,使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高效。整洁的书桌、有序的文具摆放,不仅让小学生们在学习时能够集中精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帮助他们在课后迅速整理好学习用品,为下一次的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小学生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良好习惯

整理与收纳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更是培养学生自律性和组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整理与收纳,学生们可以逐步建立起对物品和空间的有序管理意识,这种意识将进一步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促使他们养成自律、有序的生活习惯。整理与收纳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

二、小学劳动课程中“整理与收纳”任务群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和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整理与收纳目标和内容至关重要。这一标准强调,教学应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路径。

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目标是让他们初步掌握简单的整理与收纳方法,如整理书包、摆放文具等。例如,在一次劳动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整理自己的书包,教他们如何分类放置书本、文具和杂物,并鼓励他们养成每天放学后整理书包的好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中年级,整理与收纳的内容和要求也相应提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室和家庭的整理活动,如整理图书角、书架和衣柜等。在一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分组合作,清理并重新布置了教室的图书角,不仅学会了如何分类摆放书籍,还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高年级学生则需要进一步提升整理与收纳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例如,在一次家庭整理活动中,学生们被要求对自己的卧室进行彻底整理,包括清理不再需要的物品、重新规划空间布局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高效利用空间,还培养了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这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不同年龄段落实整理与收纳的螺旋式上升学习路径,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和生活习惯。

(二)设计实践活动

通过设计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掌握整理与收纳的基本方法,是提升学生整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一节劳动课上,老师首先通过PPT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了整洁书包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思考书包内物品的合理摆放方法。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文具、书本等物品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们观察并讨论如何将这些物品有效地放入书包中。老师进行了示范,将书本按照大小和课程表顺序排列,文具则放入文具盒中,再将所有物品分层、分类地放入书包。老师强调书包内物品摆放的注意事项,如重物放在底部,常用物品放在容易取放的位置等。学生们在观察了老师的示范后,纷纷动手尝试整理自己的书包。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们在整理过程中的不当操作,并鼓励他们发挥创意,设计出自己的书包整理方案。整理完成后,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分享和交流。学生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整理成果,并分享了在整理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整理书包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整理策略。这次整理书包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了整理与收纳的基本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三)家校合作

在培养学生整理习惯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的紧密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共同塑造他们良好的整理习惯,我们积极倡导家校联动,共同打造全方位的教育环境。

例如,学校方面,通过劳动课程、主题班会等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整理与收纳知识与实践平台。在课堂上,老师不仅教授基本的整理技巧,还鼓励学生们发挥创意,设计出个性化的整理方案。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整理大赛、收纳工作坊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整理能力。而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其作用同样不可或缺。我们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整理行为来影响孩子。例如,家长可以定期与孩子一起整理房间、衣物等,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整理计划,明确每天的整理任务,让孩子在有条不紊的整理中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家校合作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上,更在于双方对学生整理习惯培养的持续关注与引导。学校会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整理表现,而家长也会向老师分享孩子在家中的整理情况。通过这种双向沟通,家校双方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整理习惯变化,共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整理与收纳的基本方法,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三、结语

经过系统的劳动教育实践,小学阶段“整理与收纳”任务群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整理与收纳技能,更在生活习惯和个人素养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家校合作仍需深化,活动形式需进一步丰富,以激发学生更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河北教育(德育版). 小学劳动课程中“整理与收纳”任务群的实践研究[J]. 2023(12).

[2]文锋. 整理与收纳小学综合实践教案[J]. 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