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究

作者

罗俊勃

华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依托数字化技术创新。该研究聚焦能源管理、智能交通、垃圾分类、生态绿化及水资源调控五维策略,通过物联网、AI及大数据技术整合,构建低碳循环体系。案例分析表明,智慧电网优化能源调配效率,城市大脑系统化解拥堵减排,全链条垃圾治理提升资源化率达70%以上,立体绿化与水质预警技术强化生态韧性,揭示技术驱动下环境治理模式从离散管控向系统联动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智慧城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 智慧城市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简述

1.1 智慧城市建设需重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在创建智慧城市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存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求,城市化速度加快,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退化等。工业排放,交通拥堵,垃圾围城这些环境难题同时威胁居民健康,还会加重生态承载能力的下降,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环境监测系统,可以随时检测空气,水质,噪声等指标,准确找出污染源并改良治理流程。

1.2 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

智慧城市的营造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一起发展,核心的要求是借助技术更新来推动资源有效利用,削减生态影响,而且要让发展成果人人受益。一方面,要把绿色产业和数字技术深入整合起来,推广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创建海绵城市来改善内涝,改善交通系统从而削减碳排放这些做法就很好,用数字孪生技术模仿城市的运行情况,科学地规划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达成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精确控制。

2. 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常见问题分析

2.1植被覆盖率不高

城市创建过程里,植被覆盖不够成了常见现象,城市不断扩展,大量绿地被占用,林地和公园的面积缩小,使得热岛效应和水土流失变得更显严重。就拿国内很多大城市来说,建成区的绿地占比缺了40%,离国际上宜居城市60%的标准差得很远,硬质路面太多,建筑密度过大,另外减弱了雨水自然渗透的能力,还把生物栖息地分割得七零八落,对生态多元性产生了影响。本就不多的绿化区域,管理水平很低,有些地方树木存活数量少,草坪退化很厉害,智慧城市依靠卫星遥感和GIS技术,可以做到绿化情况的动态监测,提升绿地布局规划,利用屋顶绿化,垂直森林建筑等办法来提升空间利用率,经由智能灌溉系统节省养护费用,慢慢矫正城市的生态网络。

2.2水环境恶化明显

水环境不断恶化,水体受到污染,黑臭河道数量增多,水资源愈发短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使得河流中的氮磷含量超标,造成富营养化现象出现,有些河流的生态功能甚至完全丧失,部分城市内河中有胜过30%的水体属于V类或者劣V类水质。人们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雨季时内涝频发,旱季又缺水严重,传统的排污治理手段存在短缺,既难以做到全面监测,又不能及时实施反应,智慧城市则可经由分布式水质传感器,AI算法形成起水环境即时观测网络,准确找出污染源,并联合海绵城市设施来提升雨水回用率。

2.3大气污染严重

工业排放、 机动车尾气和扬尘等因素使得城市大气污染问题长久存在,PM2.5,臭氧经常性超标,非常是北方冬季取暖的时候,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常常超出200,危害居民的呼吸健康。工业区集中排放污染物,交通又拥堵,这就加重了污染物的堆积,而且传统的监测方法很难包含污染动态扩散的路线,智慧城市可以借助网格状设置微型空气监测站,再加上气象数据和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及时预报污染高峰,然后启动应急调度措施。

4. 智慧城市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4.1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策略

智慧能源管理凭借数字化技术达成能源供需的精准调控,物联网中的智能电表和微电网系统能够即时观察楼宇,工业园区的能耗峰值,动态调整能源分配方案。用AI算法预估区域用电需求,优先调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建筑领域推行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和智能温控系统,把空调用电量缩减30%,对于高耗能产业,借助区块链创建碳足迹监测平台,促使企业公开能耗数据并迈进碳交易市场,从而推动企业执行技术升级。

4.2智能交通与空气质量改善

智慧交通系统把车路协同,数据共享当作核心,统筹兼顾出行效率的改善和尾气减排,借助北斗导航,5G车联网技术来形成动态路况模型,用智能信号灯管理车流,使核心路段拥堵历时缩短40%。推广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充电桩智能选址系统,改进绿色出行的比例,譬如杭州依靠阿里云ET城市大脑改进公交线路,使高峰期PM2.5排放强度下降15%,把机动车尾气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的GIS热点分析融合,可以自动启动重污染区域的限行举措,利用无人机巡航找出建筑扬尘,工业无组织排放等隐藏的污染源,完成多种污染物共同管理,促使空气质量从“末端治理”迈向“过程防控”。

4.3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

全链条智慧化垃圾治理体系的创建,是“无废城市”创建的关键所在。前端依靠智能垃圾桶的AI视觉识别技术,再加上居民碳账户助力机制,达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的精确分类,上海部分社区的分类准确率就高达90%;中端经由物流算法改进清运路线,凭借垃圾压缩站传感器通知满溢风险,从而把转运能耗减小20%;后端塑造智能化分拣中心,采用工业机器人来分选金属,塑料等再生资源,而且协同生物质发电厂把有机垃圾化为成沼气能源。

4.4 强化城市绿化与生态保护

智慧绿化系统依靠“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技术改善生态矫正路径,卫星遥感可定期评定城市绿地覆盖率,植被健康度等指标,无人机巡查能识别黄土裸露或者绿化养护存在的盲区,借此来动态更新生态矫正地图。在用地紧张之处,推行智慧垂直绿化墙,屋顶农场之类的立体绿化方案,凭借土壤湿度传感器与气候模型完成精准滴灌,其节水率可达35%,诸如深圳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红树林湿地生态廊道规划,采用耐盐碱植物改良固碳能力,同时设置野外生物AI监测站,保护候鸟栖息地,从而完成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兼顾。

4.5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保护

智慧水务经由全流域数字化管理来加强水环境的韧性,依靠分布式水质监测浮标和AI通知模型,可以随时追踪河道里氨氮,COD超标的节点,并且配合无人机查询排污口源头;在雨洪管理上,把海绵城市设施(像渗透路面,智能调蓄池这些)和气象大数据结合起来,动态调节排水管网的压力,让内涝发生的概率下降一半,对于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创建城市中水回用的智慧平台,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和紫外线消毒技术,让回用水质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再依循需水量预测模型改善再生水的调配路线。

5.结语

智慧技术赋能的环境治理体系已显现降碳增绿成效,但跨系统数据壁垒、技术伦理风险仍需破解。未来需深化多源数据共享机制,将碳普惠制度与智能终端结合激励公众参与,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数字路径。智慧城市发展须平衡技术创新与生态韧性,以“数字化+低碳化”双主线引领全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包容的共生共赢。

参考文献

[1]古舒睿,阎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24,(24):25-27.

[2]易华艳.智慧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究[J].新城建科技,2024,33(07):37-39.

[3]张楠楠.智慧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韧性的影响研究[J].生态与资源,2024,(06):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