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生物核心素养培育教学实践
杨正清
西宁市虎台中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本文以 “尝试对动物分类” 教学为例,阐述基于真实情境 “一镜到底” 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真实情境;动物分类;生物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重视真实情境的运用。通过对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方法。真实情境是指与现实生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关的情境,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体、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真实情境的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尝试对动物分类”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物分类的依据、方法,意义。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动物的类群,尝试对植物分类等基础上展开的一堂课。尝试对动物分类是初中生物学中重要的一节,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等核心概念。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观察、分析和分类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以青海新发现的物种“玉树管鼻蝠”为真实情境切入主题,以动物分类学家的身份,比较分析玉树管鼻蝠与普通蝙蝠在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异同点,体会科学家对动物分类的方法,依据,最终理解对动物分类的意义是为了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这样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一镜到底的动物分类教学方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能带领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分类学家对玉树管鼻蝠的分类方法及对其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初步理解动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建立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2)通过模拟分类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学生能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玉树管鼻蝠这一新物种,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承担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则在青海发现玉树管鼻蝠的新闻。提出问题:为什么科学家会把发现的这个动物归为蝙蝠?分类学家又是根据什么特征将其分类的呢?进而顺利引入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设计意图 以最新发现的物种为导入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思考。
(二)展示图片,层层深入,感知分类
教师展示玉树管鼻蝠和普通蝙蝠的图片,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二者在形态上的异同点,初步体会到科学家在分类时往往需要比较动物之间在外部形态上的特点。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外部的形态比较相似,能不能直接将其进行归类呢?教师进一步展示鲸鱼和鱼的图片。二者都具有流线型的体形,都能在水中生物,都有鳍,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把鲸鱼归为鱼类?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知识知道,鲸鱼和鱼在生理功能上有区别,二者在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进而补充了认知上的一个误区,不能仅比较外部形态,还要比较生理功能。之后教师还展示了玉树管鼻蝠和普通蝙蝠在生理功能上的异同点,进而总结出,科学家对动物分类不仅要比较形态结构还要比较生理功能上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玉树管鼻蝠和普通蝙蝠的图片,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初步体会到对动物分类要比较动物的形态结构。进而通过展示鲸鱼和鱼的图片,引导学生完善认知,进而总结出对动物分类还要比较生理功能,最终掌握了对动物分类的依据。
(三) 回顾旧知,小组合作,尝试分类
3.3.1 回顾旧知,自主完成任务单一:回顾动物类群相关的知识,在任务单上写出该动物所属的类群,同时要说出该动物类群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对已学动物类群的特征及代表动物的复习,为接下来的分类做铺垫。
3.3.2 师生互动,体验分类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找到一个特征,将以下动物分类两类,你会怎么分?
学生会提出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有无脊柱、体温是否恒定、身体对称方式、生殖方式等,在此过程中,呈现二分法。进而提出疑问,教材在分类时为何要将脊柱的有无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呢?进而解释脊柱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尝试让学生分类,学生会理解分类的依据不同,呈现的分类图解不同,该环节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二做铺垫。
3.3.3 小组合作,深化分类
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完成任务单2
任务二:对以上动物类群按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一个完整的分类图解,学生运用所学的动物类群的知识,完成分类图解,在此过程中,深入理解对动物分类要依据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同时理解对动物分类,还能了解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3.4 呈现材料,激发讨论,深化意义
展示管鼻蝠生活环境的变化。提出问题:1、引起管鼻蝠生活环境改变的原因有哪些?2、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玉树管鼻蝠这一新物种?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呈现不同层面的保护措施。进而总结,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确保这一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做出贡献。
设计意图 通过对管鼻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分析,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培养承担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玉树管鼻蝠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科学家的视角亲历对玉树管鼻蝠的分类,使学生对动物的分类有亲历感,通过对玉树管鼻蝠与普通蝙蝠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比较,切实理解了动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用分类图解呈现的好处,形成了结构功能观,进化适应观,同时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对管鼻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原因的探讨及有效措施的提出,还很好的达成了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目标。整堂课采用一镜到底的授课思路,主线清晰,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强烈,教学开展顺利,学生积极性高。
参考文献:
[1]李菊玲.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