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人民币在我国财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完善建议

作者

张颖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与货币体系重构的背景下,数字人民币的诞生不仅是我国金融科技的核心突破,更成为推动财会领域变革的关键力量。自 2014 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以来,数字人民币历经技术验证、试点测试到规模化应用的三阶段发展,截至 2025 年已形成“10 家运营机构 +26 个试点地区 + 超 800 万个应用场景”的生态格局。其设计融合了实物人民币的法偿性与电子支付的高效性,通过“一币两库三中心”架构实现可控匿名与可追溯性的平衡,既保护用户隐私,又为反洗钱、税务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一、数字人民币在我国财会领域的应用现状

(一)支付与结算效率显著提升,资金周转加速

数字人民币通过央行直接清算机制,大幅缩短了企业资金流转周期。例如,中老铁路跨境物流采用数字人民币结算后,中老泰三国跨境支付时间从 3-5 天压缩至分钟级,物流成本降低;长三角电子元器件供应链通过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实现“货物运输—质检—结算”全流程自动化,账期从 45 天缩短至 7 天,坏账率降。截至 2024 年 6 月,全国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突破 7 万亿元,企业端钱包交易额占比达 35% ,显示出B 端应用的爆发式增长。

(二)财务透明度与合规性增强,风险防控体系完善

数字人民币的“一币两库三中心”架构实现了交易全流程可追溯,企业每笔资金流向均被记录,审计效率提升。例如,北京某集团试点中,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的引入使内部审计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3 天,违规交易识别准确率提升;工商银行通过数字人民币财政补贴代发系统,自动识别收款方账户类型,实现资金全流程跟踪,洗钱风险预警速度提升。2024 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数字人民币平台 100% 完成实名认证与反洗钱合规改造,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财务合规性。

(三)智能合约推动财务场景创新,业务模式多元化

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催生了预付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新型财会应用。例如,美团通过智能合约发放 3.2 亿元数字人民币消费补贴,激活县域经济;深圳政府补贴发放项目利用“条件触发 + 自动执行”机制,覆盖超 10 万家企业,资金发放效率提升;京东数科在供应链金融中嵌入“智能合约 + 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运输、质检、结算全流程自动化,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此外,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功能解决了偏远地区及应急场景的支付痛点,进一步拓展了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

二、数字人民币在我国财会领域的应用完善建议

(一)强化技术标准与系统兼容性,构建统一财会生态

当前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接口、数据格式与智能合约模板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导致企业财务系统与银行、税务等机构对接时存在适配成本。例如,部分中小企业因系统不兼容需额外投入数十万元进行改造。建议由央行牵头制定《数字人民币财会系统对接技术规范》,明确数据加密、交易回执、智能合约参数等核心标准,推动财务软件厂商(如用友、金蝶)预置数字人民币模块,降低企业接入门槛。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数字人民币财务中台”,提供标准化 API 接口,支持企业 ERP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支付、记账、对账全流程自动化。

(二)完善智能合约法律框架,保障财务合约合规性

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特性虽能提升供应链金融、政府补贴等场景的效率,但现行法律对其法律效力、争议解决机制尚未明确。例如,某企业因智能合约条款歧义导致供应链融资纠纷,法院因缺乏法律依据难以裁决。建议全国人大加快《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管理条例》立法,明确合约代码的法律效力、违约责任认定规则及争议解决流程。同时,央行可联合司法部门建立“智能合约备案库”,要求企业上传合约代码并经法律专家审核后备案,确保条款符合《民法典》合同编要求。此外,开发“智能合约可视化编辑工具”,将法律条款转化为可拖拽的模块,降低企业合规风险。例如,蚂蚁链可推出“合约法律检查插件”,自动识别条款中的模糊表述并提示修改,使企业合约合规率提升。

(三)优化跨境支付监管协同,推动财会全球化应用

数字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面临监管标准差异、汇率波动风险等问题。例如,中老铁路跨境支付因中老泰三国监管规则不同,需额外提交 12 份证明文件,导致结算时间延长至 2 天。建议央行与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指引》,统一反洗钱、税务申报等监管要求,建立“监管沙盒”试点机制,允许企业在特定区域内简化跨境支付流程。同时,推动数字人民币与 SWIFT、CIPS 等系统互联互通,开发“汇率锁定 + 智能合约”功能,自动根据市场汇率调整支付金额,降低企业汇兑损失。例如,中国银行可联合新加坡星展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跨境直通车”,实现中新贸易结算 66T+0* ”到账,手续费降低。

(四)加强财会人员数字素养培训,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数字人民币的应用要求财务人员具备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编程、数据分析等复合能力,但当前企业财务团队中仅 12% 的人员掌握相关技能。建议财政部、教育部联合高校开设“数字人民币财会”微专业,将区块链原理、智能合约开发、数字货币审计等课程纳入必修内容,培养既懂财务又懂技术的跨界人才。同时,央行可联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推出“数字人民币财务认证”,要求企业财务负责人每年完成 20 学时线上培训并通过考试。此外,鼓励企业建立“数字财务实验室”,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模拟交易系统,让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字人民币的记账规则、风险防控要点。

结语:

数字人民币不仅是货币形态的革新,更是财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它通过技术融合、透明化、智能化三大维度,重构了企业资金流转、合规管理、价值创造的逻辑。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数字人民币将进一步渗透至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前沿领域,推动财会领域从“账房先生”向“战略伙伴”转型,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参考文献:

[1] 黄洁 , 张妍洁 . 数字人民币在我国财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完善建议 [J]. 西部财会 ,2025,(06):20-23.

[2] 武笑彦 . 数字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J]. 江苏商论 ,2025,(0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