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提高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堂趣味化的方法

作者

杨滨瑞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会龙镇中心小学校 6290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生审艺术素养的培养。美术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其趣味性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在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堂采用趣味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堂趣味性的具体方法,以期对提升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方法;课堂趣味化

引言:

现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接受信息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大幅度提升,这对当代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出众的年龄阶段,趣味化的美术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升学生自发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应结合时代教育北极并依据当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有目的地去探索并选择符合当代小学教学对象的趣味化美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小学生什么素质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驱动小学生主动参与美术课堂的动力源泉,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贪玩、好动且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对万事万物充满了探索和研究的欲望,唯有激发其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课堂的学习中。然而,在小学美术课堂融入游戏元素、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式来增加课堂趣味性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1]此外,美术教育应当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非一种负担,小学生应当将美术学习视为一种乐趣,而非一项任务。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提升美术素养。‌

(二)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美术教师没有将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去积极引导,进而导致小学生被动地接受美术知识,不仅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不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趣味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在实践的探索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创新,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还进一步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堂趣味化的有效方法探究

(一)情境激趣,营造趣味化课堂氛围

情境激趣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尤其适合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情境激趣通过创设符合教学主题且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手段,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去创设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为小学生营造趣味化的课堂氛围,使其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并潜移默化地融入这种学习的情境和氛围下,此时导入美术知识的教学,能够最大化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2] 例如,在《机器人》这一课教学中,为了帮助小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种类、功能、造型、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与人类之间密切的关系等内容,美术教师应当在课前收集大量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在美术课堂为学生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机器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看并观察视频中播放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机器人的造型、特点、功能等内容,还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巨大变化,进而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三年级的学生对机器人充满了好奇和喜爱,在此教学情境刺激下,小学生能够快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状态,积极了解机器人的原理、本领和用途。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例如“假如让你设计一个机器人,你想怎么来表现机器人的强大功能,想让神奇的机器人帮助人们做什么呢?”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带着问题去思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并用美术的语言、形式、成果展现出来。由此,可以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的同时实现美术教育的目的。

(二)游戏激趣,增加美术课堂趣味性

教育家皮亚杰曾说“游戏、竞赛等活动最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可以让小学生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的教学活动。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当下最合适、最得当的教学方法,将游戏的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仅能够深入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进一步满足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通过游戏的教学手法来展示教学内容,是增加小学美术课堂趣味性,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 例如,在“演电视”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利用小学生喜欢手工制作和游戏竞赛的心理特点来引出美术学习的主题:“电视制作与表演”。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电视机的制作方法,包括外壳的设计与制作。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各小组节目内容的思考,即“插片”的构思、设计、绘制等。再次,在游戏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自主分配演员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小组合作设计并编导的“电视节目”进行生动的演绎。最后,由班级所有成员投票选择最优秀的作品,并给予该小组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切实的做到了在游戏的轻松氛围下感受学习的快乐,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三)实践激趣,激发小学生创作灵感

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包括实地考察、户外写生等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打开小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灵感。例如,在“拓印树叶真有趣”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脱离课桌,脱离教室,走进自然,如学校附近的公园等,让学生近距离看一看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摸一摸树叶的叶脉和质感,品一品大自然的天然之美。[4] 在此情境下,教师可以展开树叶拓印知识、方法等内容的讲解,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树叶进行拓印,并在拓印实践的过程中对拓印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拓印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为其添加合适的名称和内容,使其成为一副生动有趣的拓印画。通过实践激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堂上采取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有效点燃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激发小学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涵养。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结合三年级美术教材大纲及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探索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引入游戏、注重实践等方式来有效提升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戚智涵.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J].科幻画报,2022,(11):200-202.

[2]金仓.小学美术课堂中趣味教学的策略[J].知识文库,2022,(03):19-21.

[3]李杙.趣味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才智,2020,(08):82.

[4]段银虹.论用趣味教学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