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李晓玲 黄登祯 俞昆
甘肃省景泰县第一中学 甘肃白银 730400
引言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快速形成的阶段,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对于塑造其身份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创新成为提高宣传教育实效的关键。结合现代技术与学生认知特点,打造更具沉浸感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理解与情感认同,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围绕价值意义与方法创新展开探讨。
一、高中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一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该在全民教育、传统文化普及、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只有通过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才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自信,形成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需要我们打破地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隔阂,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同时,还需要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只有在心灵上和生活上的实际融合中,才能够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强大的民族共同体、推动各个民族和谐发展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高度的思想凝聚力,要在继承和创新中实现民族精神的更新和发展。同样,需要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着力培养广大公民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思想和道德建设,加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国家凝聚力,实现民族的团结与和谐。
二、高中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一)构建沉浸式情境体验强化认知联结
传统的说教式宣传已难以打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中生,教学方法急需向沉浸式体验转变 [2]。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真实生活的语境为中心展开,利用构建互动场面、添加民族故事化元素或模拟现实问题解决途径,推动学生在“做中学”“玩中悟”中自然体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逻辑。沉浸式体验不光是触动其感官及情绪,进一步推动学生从认知核心处实现“我与国家”的身份确认,由此建立稳定的价值黏性。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为例:在教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内容时,课堂通过虚拟情景模拟不同民族地区的实际生活场景。学生分组扮演各民族代表,围绕“如何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繁荣”展开讨论和角色扮演。AI 辅助系统实时监控学生的参与度和观点表达,提供即时反馈。师生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各民族如何在自治制度下和谐共处,深刻感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引入智能化系统支持个性化认同构建
当AI、大数据等技术融入,为教学方法个性化变革提供了新的机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可利用智能分析系统精准勾勒学生认知起点、思维方式与价值偏好的精准画像,推送匹配其成长阶段与兴趣范畴的民族主题内容。系统可模拟跨民族的互动状态,推演身份选择路径,帮助学生在决策过程中区分情感归属与集体价值。通过个性化内容展现及反馈办法,每位学生可在匹配自己的轨迹中建构“我与民族共同体”的连接链条,由此提高教育的适应度与深度。以《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为例:在讲授“政府权力依法行使与监督”时,课堂运用智能分析系统分析学生对政府职能的理解程度和价值偏好。系统根据学生的答题数据和讨论表现,推荐针对性学习内容和案例。学生通过线上模拟平台参与虚拟政府决策与监督过程,模拟不同情境下如何依法行使权力及接受监督。师生互动中,教师根据系统反馈调整讨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政府权力与人民监督的关系。个性化学习路径使学生对国家治理机制产生情感认同,理解政府与民族共同体的密切联系。
(三)打通知识理解、情感共鸣与行为践行的逻辑通道
教学方法创新不可只在形式层面停留,还得完成内容、情感与行为三者之间的逻辑闭环。在知识层面,教学活动要推动民族历史与现实逻辑的融合,推动学生认知中华民族一体化格局的演进过程;在情感认同维度,应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命运的起伏,从故事、符号和共同记忆里挖掘情感认同的动因;在行动层面,要设计有着引导功能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把价值观转变为实际行动,在反思过程中强化认同 [3]。以《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例:讲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和人民选择”章节时,课堂设计一系列任务型活动。学生首先通过学习资料了解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随后,学生分组开展“我与政党制度的关系”讨论,表达对党的认识与情感体验。利用智能系统跟踪学生的讨论发言与情绪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深化认同感。最后,学生设计社会实践方案,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阶段作为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宣传教育不可回避的战略命题。唯有立足学生视角,激发其自主认知与内在情感,才能真正构建起面向未来的共同体认同体系。而教学方法的革新,更需回归学生成长逻辑,通过沉浸体验、技术赋能与逻辑闭环设计,推动从“知民族”到“爱民族”、从“懂国家”到“愿参与”的全面跃迁,为实现全社会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青年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文堂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J]. 求知导刊 , 2024(18).
2. 向驰 , 雷鹏 .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2(3):11-19.
3. 刘思文 .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 [J]. 新丝路 , 2024(25).
注 : 本文系甘肃省 2025 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高中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2025zlzxxyb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