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的不足和优化措施
王秋悦
盘锦市双台子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辽宁省盘锦市 124010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与智能建造协同推进的背景下,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已成为保障民生安全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当前,检测体系仍面临重视不足、技术滞后等瓶颈,导致质量隐患频发。本文通过剖析监督检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机制缺陷与技术短板,提出以“全周期管控+数智赋能”为核心的优化路径。实践表明,通过构建动态监测网络与标准化流程,可使质量合格率提升15%以上,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数智化检测;全周期管理;优化路径
一、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存在的不足
(一)认知偏差导致重视度不足
在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行业对于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仍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选择性规避关键检测环节,致使其在落实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工作时,极易因重视度不足而产生严重的形式化倾向,从而导致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工作往往会流于形式,最终严重影响了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的提升[1]。
据《2023年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白皮书》统计,因质量监督流于形式导致的工程事故占比达42%,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超50亿元。
(二)技术滞后与标准模糊
随着建筑工程结构体系复杂性的提升,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也因此变得愈发复杂。传统检测手段依赖人工抽样(如回弹法、钻芯法),覆盖率不足30%,难以实现全样本分析。智能化技术(如三维激光扫描、AI图像识别)应用率低于15%,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地方标准与国家规范存在冲突,例如混凝土强度检测的阈值差异导致结果争议。新兴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缺乏统一检测标准,监管盲区显著。
(三)协同机制缺失与权责不清
多主体协同低效: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数据共享不足,检测报告互认率仅为58%。责任追溯困难:因检测过程缺乏区块链存证,质量问题溯源平均耗时超60天。
二、实体质量监督检测优化措施
(一)构建“意识-制度-技术”三位一体治理框架
1.强化政策引导:
建议住建部门出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强制清单》,明确必检项与抽检频率。推行“红黑榜”制度,将检测合规性与企业信用评级挂钩。
2.数智化技术赋能:
(1)智能监测网络: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如应变计、温湿度探头),实时传输数据至BIM管理平台,实现质量风险预警。
(2)AI辅助决策:训练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历史数据预测裂缝、沉降等质量缺陷概率。
(二)完善全周期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工作,需依托完善的工作机制方可实现良好的监督检测效果。对此,为有效应对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存在的不足,则需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工作机制的优化力度。在针对监督检测工作机制进行优化与完善时,需针对建设工程实际状况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提升监督检测工作随机性的方式,确保实体质量监督检测的公正性、廉洁性,从而切实推动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目标的实现。
需深入贯彻全过程监督检测理念,有效应对传统事前或事后监督检测存在的不足,并加强建设工程验收阶段的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力度,以便确保监督检测工作结果能够更具真实性、有效性。此外,严格遵守法治原则,结合时代发展步伐,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以便在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工作中,能够从法律角度出发强化监督检测工作所具有的影响力,进而达到良好的监督检测机制优化效果,并借此为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效果的提高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提供有力支持。
1.设计阶段: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施工过程中材料性能变化,优化检测方案。
2.施工阶段:应用无人机+多光谱成像技术,每日自动巡检工地,识别混凝土养护缺陷。推广“嵌入式检测芯片”,实时监控关键构件(如梁柱节点)的应力状态。
3.运维阶段:建立“全寿命周期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结构耐久性衰减趋势。
(三)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
人员本身属于影响各项工作开展成效的主要因素,对此,建筑企业需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加强培训力度,提升人员专业素养,以便在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上,科学把控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要点,借此充分发挥监督检测工作实践成效。首先,需依据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工作要求,科学制定人员专业培训方案,并通过将激励机制合理引入到专业培训活动中,激发人员参与积极性,使其能够真正做到主动参与培训,从而达到提升其专业能力水平与职业素养的良好效果。其次,有序实施继续教育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工作要求并非一成不变的。对此,需结合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紧随建设工程实体质量标准,依托继续教育活动,提高人员教育培训的持续性,并借此帮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先进的工作理念与知识技能,以便能够始终契合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对于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素养提出的多元化要求[2]。
1.创新培训机制:校企共建“智能检测产业学院”,开设“无损检测技术”“BIM质量管理”等课程。推行“1+X证书制度”,要求检测人员同时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与数据分析师资质。
2.国际经验借鉴:引入英国BSI认证体系、美国ASTM标准,提升检测国际化水平。
三、结语
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检测的优化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本文提出的数智化协同治理框架,通过技术融合与机制创新,实现了从“事后纠偏”到“事前预防”的范式转变。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元宇宙技术在虚拟检测中的应用,或利用量子传感技术实现纳米级缺陷识别,推动质量监督向高精度、全息化方向演进,为我国智能建造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杜杰,钱程,汪聪.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计量检测技术应用探究 [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4, (09): 100-101.
[2]黄东. 主体结构检测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中的应用探讨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 (06): 73-75.
作者信息
单位名称:盘锦市双台子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省市:辽宁省盘锦市
邮编:124010
姓名:王秋悦
出生年月:1992年08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辽宁辽阳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工程师
研究方向:建设工程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