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养成体系实践研究

作者

韩艳

佳木斯技师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和劳动观念培育为重要内容,通过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不仅涵盖传统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更强调与职业教育特色相融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劳动精神的协同发展,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展现良好劳动意识和具备良好的与岗位相适应的劳动素养。

(二)劳动教育的特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类型教育,因此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该是通识性劳动教育基础之上的职业性劳动教育,业院校劳动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综合性三大显著特征。职业性体现在劳动教育内容紧密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技能与素养;实践性强调通过真实的劳动场景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综合性则表现为劳动教育融合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核心目标包括:提升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培育工匠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职业价值观。

(三)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重要地位

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在职业技能方面,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素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与工匠精神;在劳动观念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具有“技能赋能、素养筑基、价值引领”的战略地位,是实现“德技并修”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拥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以劳树德、以劳促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好的劳动习惯的养成能够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劳动,加强劳动技能培养。

生产劳动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接专业岗位需求,聚焦专业领域的实际生产操作。例如,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参与零部件加工、设备装配等生产环节;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开展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快递分拣等实践。通过生产劳动,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还能理解生产流程与质量标准,增强职业认同感。

(二)服务劳动,塑造积极劳动价值观。

服务劳动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沟通能力,内容涵盖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如护理专业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健康义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景区导览服务,焊接专业为学校师生休息区焊制长椅,服务劳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提升服务意识与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管理劳动,培养创新劳动意识。

管理劳动侧重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包括班级管理、项目运营管理等。例如,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策划、实习项目管理等实践,学习资源调配、团队协作与风险把控,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管理基础。还可以结合社团活动形式进行开展,如组织公益实践活动“夜光集”,售卖学生创制的各式各样的手工制作品、小摆件。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意义

2020 年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目标为“增强职业荣誉感、提升技能水平、培育劳动精神”。当前,职业院校虽积极开展劳动实践,但仍存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脱节、校企协同不足、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本课题立足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与专业能力协同发展,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特别是高职师范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养成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与内涵,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从事师范教育工作时,更好地将劳动观念融入教学内容,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师范教学中至关重要,能使他们更从容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实际情况。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品格,劳动过程中需要具备耐心、细心、责任心等品质,长期的劳动教育养成可帮助高职师范类学生形成这些优秀的职业品格,使其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上更具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劳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职业常常需要与同事、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协作,良好的团队意识有助于他们在职业发展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能让高职师范类学生在身体、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参与劳动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生活,拓宽视野,丰富人生阅历,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高职师范类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养成,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企业开展。学校可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工作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如酒店专业学生在实训酒店进行餐饮服务实操,汽修专业学生参与汽车维修实习,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工场化”实践。其中师范类专业定期去小学见习,通过见习接触小学教育的实际环境,加深对基础教育现状的认知,为未来投身教育事业、助力教育公平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践行了劳动育人使命:作为未来的教师,自身在见习中通过劳动实践树立榜样,能更深刻理解“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意义,从而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真实任务驱动,如校园改造、企业产品研发等,围绕具体劳动项目展开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改造项目,从设计规划到施工养护全程参与,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文艺活动的影音视频剪辑,从舞台音效到全程录播,组织幼教类专业学生参与小学生假期研学活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整合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导;与社区合作开展劳动实践基地,如农业类院校与当地农场合作,让学生参与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经管类专业与会计事务所合作,参与企业账目的梳理,物流类专业与快递公司合作,参与快递货物的运输分拣,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实现“学

中做、做中学”

(四)影响劳动教育的因素

劳动教育受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因素影响。学校层面,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与资源配置直接决定教育质量;家庭层面,家长的劳动观念与支持程度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调研发现来自偏远乡镇地区的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更强,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好班级集体分配的相关的劳动任务,利用假期勤工俭学;社会层面,行业需求与劳动文化氛围塑造学生职业认知;个人层面,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是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如融媒体时代,有文字功底、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学生可以参与所在学校分管院系的公众号新闻的编辑创作 。职业院校整体可以构建学校(课程设计)、家庭(观念引导)、社会(资源供给)、个人(内生动力)四维影响因素模型,为精准施策提供理论依据。

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组织与创新

(一)劳动教育评价

劳动教育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参与度、技能提升与态度转变;结果评价侧重劳动成果质量与目标达成度;综合评价整合多维度数据,全面衡量学生劳动素养,如通过技能考核、项目成果展示、教师与同伴评价等方式形成综合报告。

(二)劳动教育组织管理

劳动教育组织管理需加强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与资源配置。建立劳动教育专项制度,明确课程标准、学分认定与考核机制,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便更好的贯彻实施;开展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培训,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劳动观念教育,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企业设备与项目,同时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劳动教育创新

劳动教育创新包括理念更新、模式探索与实践创新。理念上,从传统技能培训转向“德技并修”的全面育人;模式上,探索“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将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与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如鼓励积极参加省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劳动实践能力;实践上,利用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技术打造虚拟劳动场景,提升教学趣味性与效率。职业院校可以大力推动“三个融入”——融入专业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五、研究方法与实践路径

本课题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需求;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运用归纳总结法提炼典型案例经验;结合实践探究法,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改革试点,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此外,通过整合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劳动教育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构建“学校- 家庭- 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组织形式上,形成“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社区联动”的协同机制,打破教育场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六、结论与展望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养成体系的构建需立足职业教育特色,通过明确内涵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实施途径、完善评价与管理机制,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与职业精神塑造的深度融合。融入专业教育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将劳动观与工匠精神嵌入专业课程标准、实训项目设计,实现“技能训练”与“价值塑造”同步。融入校企合作育人:创新“校企双元”劳动教育模式,整合企业实践资源与学校理论优势,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融入教学管理体系:搭建数字化劳动教育管理平台,实现课程设计、资源调配、质量监控的全流程信息化,为劳动育人提供制度与技术保障。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的结合路径,持续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适应性与育人成效。重点培养学生劳动价值的认同和劳动态度的达成,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在成果转化与实践深化方面努力将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不同专业课程的差异化融合路径,避免“形式化”倾向;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校企社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合作机制,确保资源供给稳定性;激发内生动力:需强化学生劳动教育的主动性,探索个性化激励措施,促进劳动素养转化为职业发展内驱力。未来将继续以本校为试点,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培训、扩大实践平台等措施,推动劳动教育成果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论》(作者:王本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职业教育劳动素养培养研究》(作者:周俊).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作者:李小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5):45-49.

[4]《“岗课赛证”融通视域下劳动教育创新研究》(作者:张薇).《教育与职业》,

2023(08):32-37.

[5]《校企合作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作者:陈强).《职业技术教育》,2021(20):

56-60.

[6]《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刘芳).《中国职业教育》,2022(03):

78-82.

[7]《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作者:王芳).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21.

[8]《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与专业融合的路径研究》(作者:赵宁).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20.

[9]《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

[10]《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指南(试行)》(教育部).2021.

[11]《德国双元制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启示》(作者:吴敏). 《比较教育研究》,

2022(05):102-108.

[12]《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作者:郑强).《教育科学》,

2023(02):67-73.

[13]《某职业院校“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实践报告》(作者:某职业院校课题

组).《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22:156 -162.

[14]《产教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以XX职业学院为例》(作者:李华).《职

业教育研究》,2023(04):89- 93.

[15]《新时代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作者: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

育司). 来源:教育部官网,2021. URL:http://www.moe.gov.cn/.注:2024 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养成体系实

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319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