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路径研究

作者

胡小宇

四川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处 四川成都 610066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2025 年中央 1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文化振兴要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育人力量,以革命文化凝聚奋进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育人心、改善民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深厚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源泉。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2. 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2.1 加强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还是一种优秀的精神理念 [2]。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强化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例如,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承载着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是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英歌舞的表演和学习,年轻一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族群认同和文化自信 [3]。

2.2 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通过乡村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乡土文化,也能促进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3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能够引导村民自我约束,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信守承诺,形成“崇德向善”的治理氛围,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不足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道德伦理、民俗活动、传统技艺、节庆仪式、乡规民约等。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没有被深入调查保护与挖掘。部分地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地域特色、历史沉淀的深入剖析。

3.2 普及推广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缺乏特色与创新

部分地区在普及推广乡村传统优秀文化时,手段单一、方法陈旧,仅限于文化展演等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未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普及推广,缺乏特色与创新,难以吸引村民广泛参与普及推广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不能满足新时代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3.3 乡村文化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是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因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不少地区的乡村人才大部分是本土乡村人才,存在着学历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等特点,部分年轻人不愿回到乡村工作,导致乡村人才资源流失、弱化。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乡村文化人才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4. 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传承发展的路径

4.1 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深刻把握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民俗活动。这类传统文化主要与节庆有关,例如春节在乡村地区会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等,在端午节会吃粽子、赛龙舟,在中秋节会吃月饼等。深入挖掘这些民俗活动的内涵,使更多人参与其中,有助于更好地普及推广民俗文化。

传统技艺。在部分乡村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比如竹编、剪纸、木雕、刺绣、陶瓷等,在乡村振兴中发掘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使其得到保护与传承,也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村民增收。

乡规民约。乡村群众在长时间的乡村生活中形成的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挖掘乡规民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要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提升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2 创新普及推广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形式已不能适应普及推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 [4],创新普及推广的具体形式。

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方式。广泛利用 3D 扫描、VR虚拟现实技术,将古建筑、传统仪式、非遗技艺“搬”到线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VR 眼镜,“亲临”一场古老的乡村祭祀,或“走进”一座无法亲往的宗祠,360 度观赏一件精美的刺绣。利用短视频平台,手艺人直播特色产品的制作过程,讲述背后的文化故事,在短视频平台销售特色工艺品。

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场景化消费。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开辟文化旅游路线,让游客参与农村活动,学习传统技艺,体验乡村生活,切身感受农村传统文化的魅力。

与教育体系相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乡村打造为中小学的第二课堂,设计传统文化、农耕文明的研学课程。开发适合家庭共同参与的文化体验项目,如共同完成一件手工作品、一起学习制作传统美食,让文化传承在家庭氛围中自然完成。

4.3 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引育力度

拓宽引才渠道。通过实施“归雁计划”,吸引返乡创业人才、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返乡,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精准引进文旅开发、农业科技等专业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强化人才培养。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加强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传承人是乡村文化的瑰宝,他们掌握着传统技艺和文化元素,对于乡村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要大力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 [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张敏,林骞.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J]. 智慧农业学刊,2023,3(18):193-196.

[3] 郑骋,刘昊沄. 神圣与世俗的耦合:潮汕英歌的文化意蕴探析[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40(03):44-52+95 .

[4] 李丽 .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 以

西部民族地区为例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23):63-65.

[5] 郭雅楠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J].

山西农经,2024(22):146-148.【

作者简介】胡小宇(1990—),男,汉族,四川射洪人,硕士

研究生学历,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