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课视域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姚云鹏 谢保伟 刘皓天

山东青州技师学院 山东 青州 262500 潍坊理工学院 山东 青州 262500

摘要: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路径。本研究深入探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的内涵、现状及发展对策。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两者柔性融合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困境,提出构建协同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教育载体、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旨在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双向赋能,形成“德技并修”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升级。

关键词: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柔性融合;协同育人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职业教育领域被赋予更高要求。技工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育人模式需从“技能本位”向“德技并修”全面转型。然而,传统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如何通过非强制化、情感化方式实现协同育人,尚未形成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当前,新业态、新技术对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探索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既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技工院校育人困境的关键突破口。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柔性融合的内涵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强调以“以人为本”为核心,通过非强制化、情感化和动态化的方式实现育人目标。柔性融合的核心理念在于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刚性边界,将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培育与日常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通过文化浸润、案例引导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而学生管理则通过制度弹性化、沟通双向化和服务人性化,将管理转化为教育契机。这种融合模式既符合技工院校学生认知水平和职业发展需求,又能避免说教式教育的空洞化与管理活动的功利化,体现了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双向赋能、协同共生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管理提供价值引领与精神支撑,例如在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管理场景中融入工匠精神、劳动伦理教育,使管理活动成为思政教育的实践载体。另一方面,学生管理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疏导等具体事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真实情境和反馈渠道,促使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两者的柔性融合构建了“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显教育”的闭环,既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又提升了学生管理的育人效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柔性融合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技工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柔性融合中取得阶段性成果。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理念逐步转变,部分院校突破传统“刚性管理”思维,通过“课程思政+管理服务”双线并进,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氛围。其次是管理模式创新初见成效,许多职业院校通过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设立学生自治组织等方式,构建双向沟通机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素养、心理韧性等优秀品质。这些实践为技工院校育人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融合深度不足,部分院校存在“形式化”倾向,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仍以机械叠加为主,价值观引导与具体管理措施脱节,未能形成系统化育人闭环。二是评价机制滞后,多数院校仍以量化考核为主,忽视学生价值观内化、行为习惯养成的动态过程,导致融合效果难以科学评估。此外,资源整合不足问题突出,思政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协同效率较低,校企合作中企业育人功能尚未充分激活,制约了柔性融合的实践效能。这些瓶颈亟待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重构加以突破。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柔性融合的对策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需立足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

首要任务是建立协同联动的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壁垒。通过校党委统筹成立专项工作组,将思政教育目标与学生管理规范有机衔接,,完善柔性管理制度供给,以弹性化、激励性措施替代单一惩戒,形成“制度约束”与“价值引导”的双向合力。

提升教师队伍的融合育人能力是突破实践瓶颈的关键。针对思政教师管理经验不足、班主任思政渗透力薄弱等问题,需构建“理论+实践”的双轨培训体系,围绕心理疏导、矛盾调解等场景开展专题研修,帮助教师掌握“以管促教”的策略方法。建立跨部门教师协作平台,鼓励思政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设计,班主任介入课程思政开发,通过联合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技能竞赛辅导等实践项目,促进教育与管理资源的深度互嵌。

创新教育载体与管理模式是增强融合实效的核心路径。课程设计上,需开发“思政+技能”融合型教学项目,在培训实训中嵌入“大国工匠”案例研讨、职业情境模拟等活动,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同频共振。管理实践中,应强化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成立自治委员会、推行班级议事会等民主协商机制,引导学生在评优评先、活动策划中自主决策,培养责任意识与集体观念。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学生行为数据、心理测评与课程表现,生成个性化成长画像,为教师提供精准干预依据,实现“数据驱动”与“情感联结”相结合的精准育人。

完善动态化评价体系是保障融合长效性的重要支撑。需突破传统量化考核的局限,构建涵盖价值观内化、行为养成、职业适应力的三维评价模型,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阶段性转变。引入企业导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顶岗实习、岗位实践中的价值践行效果,形成校内校外联动的反馈机制。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诊断融合成效,根据新职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更新教育内容与管理策略,及时将新议题融入思政教育,确保柔性融合始终贴合产业发展趋势与学生成长规律,最终实现“德技并修”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升级。

四、结论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柔性融合通过打破传统刚性边界,将价值观引领嵌入日常管理实践,能够有效解决思政教育空洞化与管理活动功利化的问题,形成“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显教育”的育人闭环。当前,尽管部分院校在理念创新与模式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深度融合仍受制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教师能力不匹配、评价方式单一等现实挑战。对此,需通过制度协同、资源整合、载体创新等系统性改革,构建“价值引领—实践浸润—动态反馈”的全链条育人体系。

未来,随着新业态、新职业的快速发展,相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柔性融合能进一步结合产业需求与学生成长规律,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功能,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在动态调整中持续优化,最终实现技工院校育人模式从“技能本位”向“德技并修”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56-60.

2.王炳林. 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0): 12-15.

3.李萍. 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 教育研究, 2020, 41(5): 88-95.

4.张华. 技工院校学生管理柔性化转型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 2018.

5.刘志军.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视角[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3): 45-49.

6.周远清.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8): 30-34.

7.田慧生.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6):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