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暴嘉丽 吴远添
武警警官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智慧思政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智慧思政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环境的智慧化
教学环境智慧化是高校智慧思政教学模式的关键支撑,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有硬件设施智能化、软件系统集成化,还有教学场景的虚拟化等等。借助这样的智慧教学背景,思政教师能够采取更为恰当的方法实施教育。如,通过智慧设备,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学习时长和偏好等反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如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重新组织,增加补充教学资源等。与此同时,智慧技术的应用也为课堂教学带来更深层次的交互式、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线答疑、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另外,智慧技术在校园的应用,也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更方便、更智能的学习空间。如,学校可以设立一个智能的图书馆或数位资源库,给学生们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保证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这些设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二)教学方式的智慧化
把智慧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促进教育方式的智慧化。教师可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优势,将其灵活运用到教育活动当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策略,如,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及多媒体设备,以视觉、听觉和视频等多重形式呈现思政教育内容,赋予课堂活力与吸引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以提升其课堂参与感。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智慧技术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机。
(三)学习内容的智慧化
在智慧技术辅助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得以优化,旨在转变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在“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目的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打造以智慧为驱动的学习生态。学生可在线上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挑选课程与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同时,网络平台也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空间,促进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在智慧思政教学背景下,多样化的媒介手段使得师生互动更加高效,如,通过智慧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视觉、听觉等多感觉方式呈现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另外,通过手机等终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教学材料,进行个人的自主学习。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队伍素养有待提升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普遍偏低。目前,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数字化交流和合作方面还不够强,无法有效地与科技工作者进行数字化对话,实现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的整个过程,也很难对智慧思政平台运行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及时、科学的研判,更别提对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第二,一些信息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较低。目前,一些信息人员对高校思政教学内涵理解不够,缺少与高校思政教师的有效沟通,制约了高校学生构建云情景、整合云平台、构建云矩阵、互联云资源等方面的能力,无法实现知识、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2]。
(二)高校智慧思政教学评价效果欠佳
教学评价是实施“智慧思政”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校智慧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仍然较为简单,致使评价的有效性不高。大部分的评价方式都是事后评价,这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是非常不利的。智慧思政对学生进行的评价是以学生的课堂成绩、作业成绩、测试和考试成绩为基础,在期末以一个固定的比率,对学生进行最后的评分。这种事后评价方法比较粗糙和落后,不能让教师和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也不能通过评价反馈出问题。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策略
(一)提高思政教师信息化素养
思政课教师所讲授的课程是与国家方针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将随之改变。为此,我国教育当局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智慧教育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智慧政策训练体系。《“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均对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智慧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仍不够高,相应的培训体系也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更新与调整,有必要为相关的政策文件提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推广数字科技,推进政务信息化和智慧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数字技术有关的培训,对培训的内容进行细化,在训练规模、训练方式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其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和科研成果等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训练。
(二)健全智慧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
在“智慧育人”过程中,人工智能优化了评价方式、过程途径和反馈方式,通过对数据的量化,实现对高校“智慧育人”的成效与问题的全面、客观、准确、动态地评价,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一是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学科、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并以此作为桥梁,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二是建立一个多学科结合的智慧思政评估体系,通过对智慧教学空间进行多学科综合测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 ]。如,多学科知识的评估是在智能数据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业表现、课堂互动、思想动态、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评价,以“学习” $$ “生活” $$ “实践”为主线,建构了一个良性的、充满智慧的教育生态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智慧思政教学资源数据库
人工智能为高校的智慧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内涵,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系统集成和分析,丰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微信等多种教育手段,对思政课进行变革,并与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在线学习平台上的最新报道资源相结合,把目前的时事政治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时政热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建,把智慧思政的思想与课程资源相结合,深入发掘各个学科的思政课堂,对各个学科的思政课进行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有用的数据材料,实现不同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建立研究合作机制,建立智慧教育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科学智慧的教育目标[5]。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为高校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智慧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能使思政教学更好地契合时代需求,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更重要的是,为培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梦婷 , 潘金刚 . 智能驱动高校智慧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态势、困境及助推机制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21(08):118-122.
[2] 侯倩 . 数智化助力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探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20):51-54.
[3] 郭冰清 . 高校智慧思政教学的特征及实践路径 [J]. 学园 ,2024,17(09):7-9.
[4] 项婷婷 . 新时代高校智能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38(05):45-54.
[5] 李华君 , 王沛佳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智慧化教学创新与建构路径 [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1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