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劳育体系与德育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

唐铭鑫

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云南省玉溪市 653100

一、引言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劳动教育被提升至国家教育战略层面。学校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目标。

玉溪师院附中作为云南省一级高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校本实际,构建了以劳动教育为统领的特色育人模式,尤其在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的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附中劳动教育的实践特色

(一)课程体系系统化,保障劳动教育常态化

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确保每班每周至少一节劳动课,并开发校本劳动课程,如“师院附中劳动教育课程”,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通过“理论 + 实践”双线并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劳动知识,更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

(二)实践基地实体化,提供真实劳动场景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开辟生物园地、班级责任田、绿化角等劳动实践基地,每班认领一块“责任田”,进行农作物种植、绿植养护等生产性劳动。此外,还设置清洁区、服务区等校园劳动岗位,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劳动、服务集体。

(三)劳动内容生活化,融入日常行为规范

学校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宿舍内务整理、教室保洁、食堂服务等日常劳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制定《劳动教育分区安排表》,明确各班劳动区域,实现劳动任务的精细化管理。

(四)评价机制过程化,注重劳动素养养成

学校建立“一生一档案”劳动评价体系,记录学生参与劳动的类型、次数、成果等,并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维度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成长轨迹。劳动成果还在校园艺术节、校庆等活动中展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以劳育德,塑造良好品格

附中在劳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通过集体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学会合作、担当、坚持,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

(二)以劳促行,强化行为养成

学校通过日常劳动训练,如卫生保洁、内务整理、植物养护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劳动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品德形成和社会责任感建立。

(三)以劳启智,融合学科育人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生物、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相结合,如在生物园地进行种植实践,既巩固了学科知识,又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跨学科融合增强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四)以劳育心,促进心理健康

劳动过程中的体力付出与成果收获,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集体劳动还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

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社会交往能力。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附中积极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基础、社会支持”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学校:提供课程、场地、师资保障,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制定评价标准;

家庭:通过家务劳动清单,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社会: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拓宽劳动教育场域,增强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评价,形成育人合力。

五、启示与建议

附中的劳动教育实践表明,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课程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保障课时与质量;

2. 拓展实践场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真实、多元的劳动实践基地;

3. 深化品德融合,在劳动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实现“劳育”与“德育”同频共振;

4. 健全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性、发展性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5. 推动协同育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共同体。

六、结语

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品格塑造、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主动作为,系统设计、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附中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也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学校应继续探索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的更优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龚瑞华.多措并举,拓展高中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实践探索——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为例 [J]. 现代教学 ,2023,(18):85-88.

[2] 张俊楠 . 基于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研究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27):78-80.

[3] 赵清芳 , 党雷 , 王东 , 等 . 基于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以成都市成飞中学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32):24-26.

[4] 林斌 . 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样态研究——基于中小学教师的考察视角 [J]. 试题与研究 ,2023,(32):52-54.

[5] 栗桂明 , 李志 . 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建构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核心内容 [J]. 劳动教育评论 ,2023,(01):10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