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幼儿科学教学的应然选择
徐青青
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幼儿园 210012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然而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却经常出现“一言堂”的现象,有些老师重视教师的讲解演示,忽视幼儿的主动探索,没有让幼儿参与其中,不这样不仅打击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忽视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与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在幼儿园科学教学具体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抓住有限的集体活动时间,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让幼儿自主地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使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更加自主,让幼儿学习更有深度,从而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做中学、探究能力、科学教学
“做中学”是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实践,培养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做中学"更加符合现代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幼儿通过实践认识事物。它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大胆推测,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自主发现溶解的想象,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很不够,甚至令人担忧。
一、浅层学习:“一言堂”的科学感知
在幼儿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还采取“示范式”、“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机械地让幼儿被动地“学”,教师主动地“教”,过于教条地让幼儿被动地参与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活动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浅表层地科学感知中。
1.远离生活,难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远离幼儿的生活,脱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难么将很难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的选择上,要来源于生活,又启于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所倡导的,一切教育来源生活。例如,在《有趣的溶解》活动中,主要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哪些食材会在水中溶解。活动中的所需要的材料白糖、盐、鸡精、麦片都是孩子所熟悉的食材,教师通过提出“为什么白糖落入水中会消失?”的问题,引起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推测,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缺少思考,难以促使幼儿主动探究
让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推测能够持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幼儿主动验证。在猜测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促使其更加积极、专注的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例如,在《有趣的溶解》的活动中,当看到课件中的盐包落水时,教师进行提问:“盐包落水后,里面的盐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通过这种提问,引导幼儿大胆推测,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记录表,鼓励幼儿记录自己的推测。此后,支持幼儿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盐在水中的变化”,发现盐会在水中溶解的现象。通过最直接参与和观察,发现知道什么是溶解,学习了观察与记录的方法。
二、难以参与:“被动式”的课堂学习
简单的说,在幼儿园科学的活动中,有些老师重视教师的讲解演示,忽视幼儿的主动探索。没有让幼儿自己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而是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告诉孩子科学现象和实验结果,这种方式无法激起幼儿的探究兴趣,造成了幼儿对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在科学领域《有趣的溶解》集体活动中,通过提出问题:你觉得盐、麦片、鸡精会溶解吗?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让幼儿在想一想、做一做的过程中去思考去验证去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观能能动性,鼓励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主动参与:“做中学”的科学体验
《3-6岁幼儿与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科学学习,因此做中学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在本次活动中,通过一下几个环节,运用“做中学”方式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有了新的体验。
1.倾听故事,情境式导入新课。通过教师讲述故事,创设情境,开展师幼谈话,引起兴趣。接着采取设置悬念的方法,引起幼儿的思考:小兔的盐为什么会消失呢?并结合出记录表一,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推测。
2.操作实验,互动式师幼共学。首先师幼互动,通过示范盐的溶解实验,集体验证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记录。其次出示糖、麦片和鸡精多种材料,鼓励幼儿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式深度学习。
3.分享讲述,建构式推展延伸。这一环节中,通过进行实验总结和视频欣赏视频,拓展思维,持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独立进行选择、独立进行操作,独立进行观察发现,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积累了学习的经验,易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四、讨论:“探究式”的自主发现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要体现“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对象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感知和视野”的总原则。因此,以尊重和支持幼儿探究天性为基点,构建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课程来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与学习,让幼儿真正成为体验与发现的主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次活动包含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自由、自主、体验、重过程的特点。让幼儿在探究中自主发现“溶解”的秘密。其中,自由自主是基本准则,孩子们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材料,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体验是基本内容,其实质是“做中学”,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感受与领悟“有的物质能溶解,有的物质不能溶解”的现象;重过程是基本要求,其实质是“探究过程即价值与结果”。
本次活动的操作范式是科学启蒙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它不在乎幼儿最后获得的知识是什么,而是更看重他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想象、记录、讨论、质疑等,注重让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在探究中建构、在体验中感悟、在生活中发现,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刘占兰、沈心燕主编:《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专家组:《“做中学”在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张俊著:《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刘占兰 廖贻 《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