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葛晓梅 张志奇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
分娩镇痛作为现代产科领域的重要干预手段,已在临床层面得到广泛运用,在初产妇群体中体现出更为突出的实践意义,镇痛操作的开展既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舒适感受密切相关,还可能对产程推进情况及妊娠最终结果形成深度影响。当前学界对于镇痛最佳干预时间节点的选择仍存在较多争议,不同临床实施路径所呈现的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别,为达成分娩安全性与镇痛效果的双重优化目标。有必要从系统角度探讨不同时机实施镇痛给初产妇产程及妊娠结局带来的作用,并梳理出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与应对策略。
一、分娩镇痛时机的选择现状与临床争议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在现代产科实践中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对初产妇而言,其在缓解产痛、提升分娩体验上意义重要。不同时机开展镇痛干预,对产程的影响却长期存在分歧,部分临床研究认为在宫口较早阶段如扩张 2-3cm 时给予镇痛,有助于减轻焦虑与痛觉敏感、降低产妇应激水平,进而减少儿茶酚胺释放。理论上利于子宫收缩协调性与产程进展,但也有观点指出早期镇痛可能抑制宫缩频率,干扰产力与宫颈扩张的生理配合,导致第一产程延长,甚至增加宫缩乏力发生风险。
目前临床上对镇痛时机的把握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医院、地区乃至产科医师对镇痛启动时间的判断差异显著,部分机构倾向于宫口扩张至 4-5cm 后再开展硬膜外镇痛,认为此阶段镇痛对产程干扰最小。另有医院则尝试推进早期镇痛干预,期望借镇痛改善产妇主观体验,减少因剧烈疼痛引发的拒产行为与非计划剖宫产率。这一差异也折射出当前围产医学界对“最佳镇痛时机”缺乏循证依据支持,不同临床路径间的疗效尚待进一步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除产程影响外,镇痛时机与母婴结局的关联也成为近年研究热点,部分研究提示过早镇痛可能提高产钳助产或剖宫产概率,但大量数据显示早期镇痛对新生儿 Apgar 评分、产后出血、会阴裂伤等结局指标无不良影响,甚至能借降低焦虑水平间接推动顺产。初产妇因缺乏分娩经验、疼痛耐受度低,镇痛时机选择格外关键,故而在保障镇痛效果与分娩安全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是临床决策中需综合考量的重点问题。
二、不同时机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临床研究显示,分娩镇痛实施时机对初产妇产程进展影响重要,尤其在第一产程演变过程中表现突出,早期镇痛干预特别是宫口开张不足 3cm 时开展硬膜外镇痛,常能明显减轻产妇主观疼痛评分、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儿茶酚胺分泌,助力改善子宫胎盘血流。不过部分研究发现此时镇痛可能干扰子宫收缩节律,提升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的风险,相比之下中晚期启动镇痛(宫口 4-6cm )更易与产程自然进展协调,对宫缩及宫颈扩张干扰较小,利于维持分娩生理节奏,部分资料显示这类干预更可能缩短第二产程时间,降低难产风险。
不同时机镇痛对妊娠结局同样存在一定影响,主要体现于分娩方式及母婴预后两方面,过早镇痛曾被质疑可能提高剖宫产率,尤其在宫口尚未进入活跃期就给予镇痛时,部分产妇会因宫缩无效或产力不足被迫转为手术分娩。不过多项循证研究显示规范实施的早期镇痛并不会明显提升剖宫产发生率,且镇痛能降低产妇应激反应,减少高血压、胎盘早剥等妊娠期并发症。对新生儿而言,镇痛时机在 Apgar 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中未表现出明显不良影响,这提示镇痛时间调整对新生儿短期预后影响有限,但可能改变分娩干预方式并影响产妇心理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初产妇对镇痛干预的反应更为敏锐,产程延长、分娩恐惧及情绪起伏这类情况时有发生,镇痛时机的个体化调整由此需纳入产科管理的重要考量范畴。医护团队需结合产妇宫口扩张状况、宫缩节律、胎儿先露部位及产妇自述疼痛程度综合判定镇痛时间,规避机械性“一刀切”的处理方式。依托动态评估与多学科协作合理把控镇痛介入节点,利于优化产程管理,还能增强母婴结局的安全性与满意度,为初产妇顺利完成分娩提供更具科学性、温和性的保障途径。
三、优化分娩镇痛时机的临床路径与实践建议
优化分娩镇痛时机的临床路径,核心在于达成镇痛效果、产程顺畅与母婴安全三者间的平衡,制定临床路径时需充分结合宫口扩张程度、宫缩频率及产妇个体反应,动态调整镇痛启动节点。以宫颈扩张 3-5cm 为切入时机的镇痛方案,在多数文献中均显示对产程影响较小且镇痛效果良好,有助于提升分娩合作度,该阶段被广泛视作活跃期开启的标志,是干预时机选择中的合理区间。麻醉科与产科需建立联合评估机制,借助Bishop 评分、产程图监测及产妇主观评分综合判定镇痛介入时机,既避免因时机过早引发宫缩抑制,也防止干预过迟导致镇痛效果不足或心理应激上升。
实践中还需因人制宜构建个体化镇痛路径,针对高焦虑水平、痛阈低或合并基础疾病的初产妇应适当提前干预,搭配导乐陪伴、分娩球训练及音乐疗法这类非药物镇痛方法减轻镇痛启动前的心理负担。而产程进展顺利、无特殊不适的产妇则可适度延迟药物镇痛介入时间,路径设计需涵盖产前宣教、评估机制、镇痛方案选择及应急预案,实现标准化与灵活性的结合。硬膜外镇痛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其药物组合、剂量调整及麻醉深度监控均需专科麻醉医师参与制定,保障临床路径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未来优化镇痛时机的路径还需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与持续质量改进机制,借助电子病历系统、分娩监控平台及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工具实时获取产程进展数据,助力实现镇痛决策的精准化与高效化,加强对镇痛路径实施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并定期开展多学科质控评审。可持续提升路径执行力与患者满意度,临床建议中需强调团队协作价值,涵盖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及助产团队间的沟通与协同操作。构建科学、精准、柔性化的镇痛干预路径体系,能降低干预对产程的不良影响,更可全面提升分娩质量与母婴结局。
结语:
本文围绕不同时机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展开系统探讨,从镇痛时机选择的临床争议切入,分析其对产程进展及母婴结局的作用,最终梳理出优化镇痛时机的临床路径与实践建议。科学合理把控镇痛干预时点,结合产妇个体情况制定标准化与个性化兼具的镇痛策略,将助力提升分娩质量、保障母婴安全,为临床镇痛管理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娜 , 陈洁 .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 2020, 35(9): 1785-1788.
[2] 王静 , 周敏 . 分娩镇痛干预时机对初产妇产程及结局的临床分析 [J]. 现代妇产科进展 , 2021, 30(6): 457-460.
[3] 刘芳 , 何梅 . 硬膜外镇痛分娩中镇痛时机选择的临床路径探讨 [J]. 实用临床医学 , 2022, 23(3):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