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教学

作者

赵丽萍

云南省安宁市石江学校

摘要:在新时期,新课程要求的变更,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推动其培养良好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本文将结合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调查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对策建议,为增强教学质量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实效

一、引言

随着课标要求的增强,如何提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将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它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它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状况,分析目前小学五、六年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重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目标等,以期为增强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持续的努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与“学”相脱离的问题

经对小学德育教学方法的调查,50.0%的教师认为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是有影响的,31.9%的师生学习影响较大,仅有14.8%的学生选用的教学方式对学习影响较小。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学方法是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通过统计分析,49.8%的教师继续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41.8%的教师运用“启发”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仅有1.5%的学生认为运用的教学方式有启发,70.5%的学生认为运用的教学方式启发程度一般,25.6%的学生认为运用的教学方式无启发。

在“是否有效地指导学生教学”的调查中,47.5%学生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一般”,而39.8%的学生则认为该教学方式无效,仅有12.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比较有效。

就以上的数据可知,多数学生对于教学方式认可程度低。针对小学生年龄的特征,认知程度均主要是依赖于教师教学,而是非判断则是以对事物进行观察为主,如果教师不重视课程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能言传身教,将影响到对学生教学的质量。此外,站在教学的角度,课程教学是有关联度的,每一节课程均是有衔接的,但因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为单向,加上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受环境影响大,德育教学多数是直接传授的方式,极少考虑如何增强德育知识应用能力,以此影响学生行为,难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

在“您认为制约课程教学的瓶颈在哪里?”中,47.8%的教师认为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基础内容方面影响比较大,25.7%的教师认为学生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大,7.9%的教师认为学校实训设施、设备不足。此外,在“你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中,35.3%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缺少与社会联系,自我经历不足”,15.2%的学生认为“缺少好的教材内容,看书看不懂”。此外,在调查中,某小学为了转变德育教学的方式,要求师生多搜集资料,但因缺乏必要的条件使小学生完成实践内容,只是形式而已。不仅如此,在取材方面,选择的材料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特征,较少联系生活。

(三)、缺乏新教育理念的问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主体角色,按照课标的内容,逐一地给学生进行教学。其实,在德育教学方面,如何增强与生活的关联度,转换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促使学生能够践行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部分老教师在教学方式相对陈旧,而年轻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不熟悉其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思想变化认知程度不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受限,难重视实践方面的教学,缺少对部分环节的了解,将难以培养其思德水平。在学生的调查中,45.3%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方式在于任务驱动型教学法,35.7%认为其方式在于教师讲授,12.3%认为其方式在于学生自主讨论。

但针对教师的调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45.7%认为教学重在理论,而非生活化教学,27.5%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实践,仅有26.8%的教师认为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增强教学质量。这些数据的差异的成因在于教师仅是传授知识而非将重心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德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教学理念相对较为落后。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现代教育观念,用有效的方式加以教学。它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以学生为重,除了加强知识方面的传授外,更要重视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使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改革现行的教学方式,必须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更要专业的师资队伍作进一步的推进。

作为一名教师,增强教学理论的学习能力,从思想上重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相互结合,运用符合小学生年龄和性格特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内容,使教师能够了解到现如今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情况,并到其他小学参观精品课堂这方面的知识,经过学习逐步地加强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

现如今,转变教学方式对于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启发式教学,其关键在于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增强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是互动教学法,也能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外一个是案例教学方法,选取可借鉴的教学案例,鼓励小学生参与其中的过程分析与敢于创新。在以上列举的教学方法中,我们不妨以其互动教学法为例,如为促使学生走出去,加强对生命的理解,引导学生到户外多活动,感知生态自然气息,并在鸟语花香中穿插教材内容,可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增强彼此互动。

(三)、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培养目标

作为德育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但要重视德育知识的教学,而且要将知识联系到小学生活中,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良好的道德观。此外,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知识的应用,将教学方式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是至为关键的。如在《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中,在教师引导下,提出诸如不同民族的节日有哪些、为什么不同民族均是中华儿女等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相互讨论,得出是非判断的结论。此外,为增强互动效果,可穿插民族英雄事迹,在抽象的人物中引出具体的德育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自我做出判断的同时,培养其爱国情感。

四、结论

作为基础课程,德育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变化,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分析。教学方式各有特征,也有局限和应用的范围。不同的教师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因素,将影响到教学的内在质量。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选用与小学生在不同年级所表现的情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为培养正确德育观,确保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旭.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J]. 新课程(上). 2012(06)

[2] 裴丽丽. 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浅谈小学教学中生活化德育教育[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08)

[3] 窦爱静. 试析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