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象的耳朵》教案设计

作者

陈婷

云南省安宁市宁湖小学

一、教材分析:

《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

第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直接写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说明大象的耳朵很大。

“像扇子似的,耷拉着”,这是大象的典型特征之二,是其他小动物所不具备的特征。这段话是故事的开头,也是故事的起因,因为大象耳朵的这一特征,才引发了小兔子、小羊等动物的议论,才导致大象的第一次改变。

第2~7自然段侧重写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其中,突出的是小兔子和大象的对话。小兔子、小羊等的看法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怎么是耷拉着的呢”,二是“一定是出毛病了”。这些小动物之所以这样议论,潜在的依据是“大象的耳朵跟我的耳朵不一样,我的耳朵是竖着的,而大象的耳朵却是耷拉着的”。这六个自然段是故事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大象做出改变的缘由。

第8~11自然段写大象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以及竖起来的后果。大象的想法变了,开始的“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变为“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

想法一变,行为就跟着变,“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结果呢?“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想法的改变很轻率,改变后的结果不乐观。

第12~13自然段,写大象的再一次改变。“我还是让耳朵套拉着吧”,“还是”表示大象终于想通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表示大象把耳朵放下来,继续之前奔拉着的状态。第13自然段呼应第1自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

课文配有一幅对开的插图。左页是大象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竖着长耳朵,一脸奇怪的样子。大象的耳朵耷拉着,一副笑容满面的样子。右页是大象遇到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他们的耳朵都是竖着的,都是一脸奇怪的表情。特别是小老鼠,表情最夸张了,他还张开了双臂。插图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第2~7自然段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类的内容都非常感兴趣,学习本课会有较强的积极性,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时,会有难度,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最后揭示的道理。

三、教情分析:教师要多准备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动物的耳朵有不同的用处,最后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道理。

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2.以读、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大象的想法是如何发生改变的,懂得“遇到问题要联系实际,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理解大象思想转变的过程。

七、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讲授法

八、学习方法:朗读法、创设

九、教学准备:课件

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在今天的课堂开始前陈老师想看看谁是我们班最会学习的小朋友(出示生字词、多音字)+游戏

感知课文

(二)回顾课文要点:1.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个故事是围绕着耳朵展开的,是谁的耳朵?一起书写大象。 2.听语音,奖励听得认真的同学说说故事中大象的耳朵是如何变化的?(板书:耷拉着—撑起来—放下来) 3.这样变化是因为大象遇到了一群小动物,请小朋友们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些小动物都圈起来,(出示ppt)看你和老师圈的一样吗?这群小动物都在干什么?(板书:质疑)4.写“兔”字; 学习和小兔子的对话(2-5自然段),体会感情,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兔子的疑问,用横线画出大象的回答。(2)让我们带着不理解、带着疑问直接齐读第三段小兔子的话、男生女生比赛读。(3)谁能来自己挑战一下?提问为什么觉得他读的好(声音洪亮、有感情)教授方法:他把语气词都提高声调读了出来,还注意了句子的标点符号。(4)打上箭头,谁能向他学习,把音调提高,读出小兔子的疑问?(5)面对小兔子的疑惑大象是如何回答的?(在耷拉着前面板书:肯定)过渡:虽然大象一开始没觉得自己的耳朵有毛病,但后来他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接着遇到了小羊。学习小羊的话(第6自然段),感受并读出疑问(30秒时间回顾读好问句的方法,同桌讨论进行批注、练习小羊说的话、展示)。奖励读书时把机会让给别人的人来扮演小鹿、小马、小老鼠来说说大象的耳朵。

(三)学习第8自然段,体会大象的心理变化,指导朗读(1)过渡:这么多人都在质疑大象的耳朵,这时大象的心情怎么样,用红笔框出来(板书:不安),再把他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2)大象说这句话时还想之前那样肯定吗?(批注:自言自语—自我怀疑)过渡:于是大象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让我们把语气词读重、把音调读高,说出大象的心声。

圈大象的做法,波浪线画结果,再指导朗读,读出重音

讲解“舞”小虫子还会在大象的耳朵里干什么?(开会、唱歌、聚餐、打滚。板书:头痛、心烦)讲解“痛”、“烦”(出示ppt)最后,大象的做法又再一次改变了,用圈勾画出大象最后的做法。用横线画出这么做的好处,教师提问、总结

(四)、深入感知

1.大象的改变还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指名读13自然段来回答。过渡:为什么大象觉得人家是人家,他是他呢?让我们看一个小资料你就能明白(出示视频大象耳朵的用处、板书: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大象耳朵的用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指导朗读这句话,板书:坚定4.结合生活实际,再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我们不能盲目的去模仿别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五)、课后拓展:过了几天,又遇到了兔子,如果你是大象,面对兔子的质疑,你会如何回答?(出示文段,进行填空)五、布置作业:查一查大象鼻子的作用、尾巴为什么这么长,再遇到兔子的质疑时,他又会怎么回答?

十一、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1.说说这个故事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查一查别的小动物的耳朵都有什么用处。

十二、教学反思

《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以大象的耳朵为话题,为自己耳朵与别的动物们不同而支起耳朵,最后发现不合适又放下耳朵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文章前后呼应,结构明了,语言生动活泼,很容易理解。我认为这一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是:1.通过朗读,创设情境表演。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表演读等方式读句子。在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大象想法的三次转变。2感悟道理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自己被别人的观点左右思想的时候,应该如何做。让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懂得其中的道理。在感悟道理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理解大象思想转变的原因和过程。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我讲解得过多,留给学生发挥的时间太少。

我认为今后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指导的层次性和趣味性。真正做到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