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大赛视域高职双创教育项目制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
陈振岗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就业服务中心 河北 沧州 061000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着力点。各类创新大赛蓬勃开展,为高职学生搭建了展示创意与实践成果的平台,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项目制教学以其贴近真实商业环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优势,在创新大赛驱动下,为高职双创教育注入新活力。
二、创新大赛对高职双创教育的驱动作用
(一)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例,通过项目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围绕多元领域挖掘创意。赛事促使高职学生跨越专业局限,整合所学知识,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极大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与潜能。
(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大赛要求参赛作品具备市场应用前景与技术可行性。一方面,需要学校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为学生项目提供行业前沿技术与市场运营建议;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实际痛点,让项目扎根现实需求。这样既助力学生项目优化,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三)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备战创新大赛倒逼教师提升自我。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传授,更要掌握创新创业方法论、市场趋势分析、项目路演技巧等。为此,教师可通过双创专题培训、进企业挂职锻炼,促使教师成长为“双创型”导师,能精准引导学生项目推进,为双创教育质量提升筑牢师资根基。
三、高职双创教育项目制教学特点
(一)以项目为核心驱动力
项目制教学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围绕创新大赛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从项目构思、规划、实施到成果展示,全程驱动学生学习。比如:幼专 2024 年《麦田青苗 - 儿童感统精准提升体系》项目,实现特殊教育专业与智能体育设备研发交叉融合。项目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需自主完成感统智能设备设计、感统课程模块设计、设备系统调试等一系列任务,在实践中掌握产品设计、营销策略、感统课程创新等跨学科知识,实现专创融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模拟商业情境
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模拟商业环境。学生组建团队,创立公司,分工明确,涵盖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角色。在项目推进中面临资金预算、市场调研、竞品分析、融资路演等环节,培养商业思维与决策能力。
(三)注重实践与协作能力培养
项目实施依赖学生亲手操作与团队协作。以文创产品设计项目为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负责创意绘图,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调研市场需求、策划推广方案等,各专业学生协同作战,在实践中提升沟通协作与动手能力,契合创新创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
四、基于创新大赛的项目制教学设计策略
(一)项目选题策略
1. 紧扣大赛热点与行业需求
密切关注创新大赛要点变化,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筛选具有市场潜力与社会价值的项目选题。如区域着力发展文旅产业,可引导学生挖掘文旅融合创新项目,既贴合大赛导向,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趋势。
2. 结合学生兴趣与专业特长
尊重学生兴趣差异,挖掘个人创意火花。同时,依据学生专业背景,匹配合适项目类型,确保项目实施有专业技术支撑。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主导软件开发类项目,发挥编程优势;老年康养专业学生聚焦银发群体医疗健康创新项目。
(二)教学团队组建策略
1. 跨学科师资融合
打破学校院系界限,整合多学科教师资源,形成“双创导师团”。比如,在非遗活化传承创新项目中,艺术设计教师指导产品创新设计,机械工科教师协助结构优化,营销教师把控市场推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知识支持。
2. 引入企业导师与校友资源
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定期开展讲座、工作坊,分享实战经验。邀请创业成功校友回校,以亲身经历激励学生,并为项目提供人脉、技术等资源对接,拓宽学生视野与项目发展渠道。
(三)教学内容整合策略
1. 融入创新创业知识模块
除专业课程知识,嵌入创新思维训练、商业模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开设“创新方法与实践”课程,讲授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设置“商业计划书撰写”专题,让学生掌握项目策划蓝图制作。
2. 对接大赛评审标准
深入研究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评审规则,将创新维度、团队协作维度、商业维度、个人成长维度等指标分解为教学要点。在项目评估环节,对照大赛标准评判,及时反馈优化,使教学内容与大赛要求无缝对接。
(四)教学过程管理策略
1. 阶段式推进与监控
将项目分为创意构思、方案设计、样品制作、市场测试、优化完善等阶段,制定详细时间表与任务清单。教师定期检查进度,通过小组汇报方式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2. 强化团队协作机制
建立团队协作规章制度,明确成员职责与考核办法。设立团队沟通平台,如线上项目管理软件,方便成员交流协作、共享资料。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进成员信任与默契,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优化策略
1. 多元化评价主体
构建教师、学生、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侧重知识掌握与学习态度;学生互评关注团队协作表现;企业导师从市场角度评判项目商业价值。综合多方意见,全面客观评价学生项目成果。
2. 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
既重视项目最终成果,如产品性能、商业计划书完整性,又注重过程表现,包括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创新实践等环节,激励学生全程投入,提升综合素养。
五、挑战与应对措施
(一)挑战
项目制教学需充足场地、设备、师资,高校面临经费紧张、实训资源有限等问题,尤其在新兴技术项目教学中,高端仪器设备购置困难。
2.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差异大,部分学生难以跟上项目节奏,影响团队整体效率与学习效果。
(二)应对措施
1. 多渠道筹措资源
争取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企业捐赠设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享资源。例如,与科技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学校提供场地,降低成本。
2. 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
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测评,实施分层分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任务难度与指导强度。为学习困难学生配备导师,一对一帮扶,确保全员参与进步。
3. 整合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体系,将项目制教学与专业课程融合。如提取项目中的理论知识节点,嵌入对应课程教学,理论实践交替进行,相辅相成。
六、结论
项目制教学设计策略的有效实施,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开辟新径。通过优化项目选题、组建多元师资、整合教学内容、精细过程管理与改进评价体系,能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虽面临资源、学生差异、教学衔接等难题,但通过多方协同、教学创新可逐步化解。未来,随着产业升级与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职院校应紧跟创新大赛步伐,持续优化项目制教学,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先锋,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义伦 , 张慧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J]. 高教学刊 ,2020,6(34):93-96.
[2] 李华 , 张静 . 项目制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J].教育与职业 ,2018(12):94-97.
[3] 薛辉 , 张燕 . 基于“挑战杯”竞赛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18):147-149.
[4] 闫 俊 霞 , 罗 云 霄 .“ 互 联 网 +”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教 育教 学 改 革 研 究 [J]. 安 阳 工 学 院 学 报 ,2021,(6).DOI:10.19329/j.cnki.1673-2928.2021.06.036.
作者简介:
陈振岗(1980.4—),男,汉族,吴桥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课题: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5 年科技创新课题:《基于创新大赛视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制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编号:CZKX202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