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煤钼”传情

作者

关力

“舒兰有钼矿了,这回可有钱了......”“哎呀!这么大的球磨机都能发动起来,还都是电脑控制的、全是自动化......”这是9月27日上午参加舒兰市作协“深入生活走基层喜迎国庆看发展迎未来采风培训活动”时,文友们在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车间参观时发自内心的赞叹。

又是一个硕果飘香、稻浪翻滚的金秋,文友们满怀激动和热情,带着好奇和憧憬乘车驶入色彩斑斓、如诗如画、闻名遐迩的旅游打卡地俄罗斯风情小镇——小城镇四合村南阳屯,深入大型企业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采风,去见证我市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又一项新的重大举措,亲身体验这新发展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收获了家乡巨变赋予的坚定自信和新的希望。

来到南阳,我的内心又一次掀起波澜。因为无论是这个村落还是钼矿,都曾经是我采访报道过的地方,浸透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我和它们密不可分。

回眸南阳屯  俄罗斯经商闯新路

南阳,已经今非昔比。作协的文友们刚一下车就纷纷在俄罗斯“庄园”里拍照留念,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南阳,我多么熟悉的一个小屯!20多年前,它静静地坐落于细鳞河东岸山坡下,家家都是泥草房、木头杖子。 作为广电局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曾经于2000年来过这里采访。记得当时是因为天气骤变、突降冰雹,南阳屯东山有数公顷玉米受灾。小城镇政府副镇长李瑞军和镇农业站工作人员以及四合村书记、南阳屯社主任领着我踏着泥泞的山路,翻山越岭、步行10多里去山上受灾的玉米地摄像、听取情况介绍。记得当时下车从小城镇公路去屯子里还要经过一座“泸定桥”,也是钢丝绳上铺设木板,人走在上面,就像荡秋千一样。另外人多,迈步时还不停地颤抖。吊桥年久失修,桥上木板破损严重,用农村话说叫做“大窟窿小眼子的”,从窟窿能看见河水。一不小心,就会踩空,脚掉到窟窿里。河水较深哗哗作响。桥上两侧只有一根钢丝绳供人抓着前行。因此,过这个桥啊,几分惊惧,几多酸楚,几度同情,那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过了桥,有一条狭窄的两米左右宽的村路,两侧是苞米地。时隔多年,至今记忆犹新。如今,走进南阳屯,往日残破危险的吊桥早已经被钢筋水泥浇筑的宽阔的现代大桥所取代。河东的玉米地不见了,改成了水田。当年的泥草房不见了,一律代之以新颖别致的俄罗斯式建筑——小洋楼,还都用俄罗斯名人命名成“庄园”,普希金庄园、门捷列夫庄园、喀秋莎庄园……目睹南阳的巨变,为之感到欣喜,心里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曾几何时,南阳,一个中国最普通不过的东北农村小村落,一个曾经被贫穷遗忘的角落。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小屯子。土地少,吃不饱,单纯地依靠种地,生存下去都已经很难。这里的村民穷则思变,发誓要找条活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南阳屯乃至整个四合村的农民,在寻找出路的苦苦思索和探寻中,在李维新、张福海、杨文学等少数有眼光的先行者的有力带动下,勇敢地奔赴异国他乡的俄罗斯莫斯科、海参崴等地去经商,卖服装鞋帽轻工产品。他们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居然率先致富、形成规模,还在莫斯科建立了“舒兰服装一条街”。四合村还有农民娶回了俄罗斯媳妇。我和宣传部新闻科同事2009年春季还参与了电视剧《俄罗斯姑娘在小城》拍摄和新闻宣传工作,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我家楼上的邻居小马和她的三家亲属都是南阳屯的农民,2008年她们四家都在我们这个单元买了两室一厅的楼,早在十年前就买了小车。现在她们的孩子都上高中了,小马的丈夫每天车接车送四个孩子,生活条件和市民没啥两样。

2005年,我在舒兰广电局新闻部当记者,当时市政府号召开展全民创业。小城镇政府领导告诉我,有部分村民去俄罗斯经商赚钱了,请我去四合村以及南阳屯采访。第一次是采访在莫斯科卖服装、拖鞋和炸麻花的李维新。他家就住在四合村里,公路东侧,沿着村路新建了一栋南北走向的四间大瓦房,他家房屋是当时村里最好的。他见领导领着我来采访他,很激动也很客气,讲述了异国他乡创业的酸甜苦辣,有收获也有无奈,有喜悦也有心酸。此后,他和部分村民成了舒兰电视台新闻频道和专题频道的常客,也成了舒兰新闻人物。第二次是采访张福海,是和药监局领导去的。他家在小城街里公路的南侧,他创办了舒兰翰生生物制剂有限公司。张福海和弟弟们在俄罗斯经商挣到钱,产业做得越来越大,甚至在北京也有产业。张福海在舒兰菜市场和车站附近开设了众所周知、当年规模最大的康寿堂大药房。第三次是在2006年夏季,我带领实习记者胡冬梅来到南阳屯采访远赴俄罗斯经商的农民杨文学,走的还是那个吊桥和玉米地边小路。杨文学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话语不多,但是他头脑灵活,居然引导介绍本屯甚至周边村社农民去俄罗斯务工,事业做的风生水起,令人刮目相看。有段时间,有人居然眼红了,胡乱说他倒卖人口,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找到他调查,他大大方方地说明了情况。公安局同志找到我核实情况,我从市里抓全民创业支持农民外出务工的角度进行了说明,澄清了是非曲直。杨文学继续做他的事业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当口,在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小城镇四合村南阳屯邱庭发等人带头回乡创业办企业、开山庄,当时最火的是细鳞河畔的大发山庄、红房子等。村民们逐步走向富裕,把家乡面貌改造得日新月异。正是这些热爱家乡的农民把在俄罗斯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付诸建设和改造家乡的生动实践,共同打造了俄罗斯风情小镇。正是这里的村民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外出务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舒兰特色的出国经商发家致富的一条新路,正是这里的农民开辟出了走出去谋发展、开放式的致富新路,也正是这里的农民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气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改变了舒兰的农村现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恰恰就是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南阳屯,在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神州大地之时,一度在短时期内让更多的国人甚至外国人认识和了解了舒兰,了解了舒兰还有个“俄罗斯村”。

舒兰有“煤钼”  创新产业开新局

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坐落在南阳屯东山。2009年项目落地后,曾经举行了一个落地开工仪式。公司领导冯立伟全面细致的介绍:“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日处理2.5万吨、年处理825万吨钼矿石项目,占地730公顷,总投资18.4亿元,目前为吉林省内规模最大矿山企业。2020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大家都听明白了,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发出一阵阵赞叹,都为舒兰市有这样的新的支柱型工业企业而自豪和欣慰。

众所周知,舒兰,满语是“果实”之意,“物华天宝”,自古就资源丰富,曾经是清朝的皇家贡区,通过打牲乌拉总管专门向朝廷进贡水果、鳇鱼、稻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舒兰二道河子,也就是现在的吉舒镇发掘出了煤,大肆掠夺我国煤炭、木材、粮食等资源。新中国成立后,舒兰的煤炭等资源再次回到人民手中。舒兰矿务局成为舒兰最大利税大户。

然而,和全国其它地方煤矿一样,由于长期无休止开采,舒兰的煤炭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我市曾于2008年被国家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此时,峰回路转,舒兰市经济发展又迎来新的转机。2008年初,经过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国家省市有关专家的帮助下,采用“物探”技术在舒兰开原镇和小城镇先后发现了钼矿。我曾于2009年秋季的一个傍晚,参加了在市政府四楼会议室举行的钼矿开采专家论证会。记得专家还用投影仪播放了钼矿开采工程示意图,进行了详细讲解论证,认为我市有能力进行钼矿开采,前景十分看好。为此,在不久后召开的一次市委常委会上,有领导曾经高兴地宣布:“舒兰有煤钼了!”意思就是“舒兰有眉目了!”这谐音双关的一句十分艺术的话,引来了一阵欢笑。那是会心的笑,当时在座的领导都为之兴奋,会场洋溢着少有的喜庆气氛。长期以来笼罩在大家心头的愁云顿时消散,一时间仿佛都看到了舒兰的希望和未来。我作为宣传部干部,也为之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并认真履行了我的岗位职责。

很多人不知道内情,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的钼矿开采加工项目,能有今天的成果,来之不易!该项目从落地到投产,中间有14年的空白期,经历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历程。为何会这样呢?我在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期间,了解一些情况。记得当年开原的吉辉钼矿规模虽然小,但是开采审批手续批下来也十分困难。这是由钼矿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国家、省、市发改、地矿部门慎重又慎重的结果。因为,钼矿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加工的钼精粉用于军工、航天、核工业等方面,据说能够用于飞机头部特殊钢材制造,十分耐高温、耐摩擦。因此,想要得到审批手续,难度非常大。记得当年运殿余、赵守信两任市委书记为了获得该项目审批手续,曾先后多次跑省发改委,听他们讲“坐冷板凳”、“吃闭门羹”、“遭白眼儿”是常有的事。用当时市委书记运殿余的话说叫做“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吉林市委张书记曾经到舒兰现场办公,在市委四楼会议室听取了舒兰市委书记赵守信的工作汇报,后来专门向省和国家打报告,帮助协调解决这个“登天难题”。经过几任领导的努力,直到2020年冬季,才算把审批手续拿到手,“千呼万唤始出来”。因为这个项目投资开采规模非常大,是全省十大招商引资项目之一,开采规模是开原镇吉辉钼矿的十倍,所以,项目签约仪式在省城长春进行,当时的市长金华参加了签约仪式,《舒兰新闻》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舒兰能够有天池钼业和吉辉钼业的成功落地并正式达产达效,真应该感谢几任市领导的全力争取和拼命工作,我作为当年历史的见证人,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因为有他们和广大干部的辛勤努力和艰辛付出,舒兰发展才有眉目了,“煤钼”传情,传的是党和政府对全市人民的一片深情!

成效已凸显     舒兰发展前景美

在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自动化、数字化生产车间,面对大型球磨机器设备和自动化控制室,总经理助理冯立伟饶有兴趣地介绍:“天池钼业2022年12月开始带料试车,在2023年生产调试期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8亿元,利润总额1.32亿元,税金1.45亿元。今年已经全面进入了生产阶段,1-8月份,就实现产值14.23亿元,利润2.83亿元,实现税金3.02亿元,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可突破20亿元……”从冯经理的介绍中得知,入选矿石中钼金属含量仅仅为万分之八,足见这成果来之不易,文友们不时地流露出唏嘘和赞叹。

走进天池钼业样品展室,迎面看到的是墙上一排的奖牌, 最醒目的是“财政贡献突出企业”、“重点纳税企业” 、“促就业先进企业”这几个奖牌 ,体现了该企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 展柜上摆放着钼矿石、钼精粉、氧化钼、钼铁等样品。这一个个奖牌、一组组数字、一件件展品,无不彰显着天池钼业短期内的发展成就。

冯经理告诉大家,自开工生产以来,该项目已经吸纳本地农民、下岗工人1000余人就业,从事矿岩穿孔、爆破、铲装、运输,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在谈及生产技术水平时,他说,车间一律采用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世界一流。运输卡车运输能力70吨,设计运输能力预计达到105吨。目前,采用的是柴油车辆,未来将使用电动车等清洁能源、无人驾驶车辆,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

来时路上,在乘车上山往天池钼业走的时候,沿途看见了路边有一个像大水库一样的“水泥池”,水面泛着白光。我知道那是钼矿生产时排出的工业废水,当年带领记者在开原镇吉辉钼矿采访时就看见过。记得当年由于工艺落后和管理不善,工业废水还冲击了农民的玉米地,导致群众上访,包赔损失。于是,看见这个“废水池”我就有所担忧。冯经理的一番话,令我疑虑全无。他说:“这个水池是尾矿库,我们对它进行了严格管理,修建了围坝,不让水外流。尾矿沉淀后,清水还可以重新返回车间循环利用。尾矿要留存,还可以再开发利用,随着技术的进步,还可以从中提取其它有用资源。沉淀的矿残渣还可以作为建筑材料销售给吉林市建工企业……”看来环保和安全已经有保障了。

冯立伟说,企业生产调试时间短、见效快,在行业内树立了典范。今年6月28日,企业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久前又传来喜讯,天池钼业被成功认定为吉林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吉林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评为“吉林省数字化示范车间”,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技术改造、产业集群及转型升级”先进集体等荣誉。

如今,靠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和农业大县财政补贴过日子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由于有天池钼业超大项目的落地见效,舒兰成为财政亿元市的目标已经实现,我们有理由相信,舒兰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