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贯·通: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施路径
周皎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东门
引言:
在知识加速迭代与全球竞争加剧的 21 世纪,传统分科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报告指出,未来人才需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与“现实问题解决力”,而语文作为基础性、综合性学科,天然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跨学科学习”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明确要求通过“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融·汇·贯·通: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特点
(一)学科融合表面化,语文核心素养被稀释
当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中,普遍存在“拼盘式”组合现象,教师为追求形式上的跨学科,简单叠加科学实验、美术绘画等活动,却忽视语文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例如,在“春天主题”跨学科项目中,部分教师将语文课异化为“自然观察课”,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种植植物、绘制春景图,而诗歌朗诵、景物描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被边缘化,导致“语文味”缺失。这种表面化的融合使学习目标偏离语文本质,学生虽获得跨学科体验,却未能提升语言表达、文本理解等核心能力,违背了跨学科学习“以语文为基、多元共生”的初衷。
(二)资源整合碎片化,学习情境缺乏系统性
跨学科学习依赖多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但实际设计中常出现资源“各自为政”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往往从单一学科视角筛选资源,如科学教师提供实验材料、美术教师推荐绘画工具,却未建立资源间的逻辑关联,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主题的整体认知;另一方面,学习情境设计碎片化,任务之间缺乏递进关系,例如在“传统文化”项目中,学生可能上午学习剪纸艺术、下午体验茶道文化,但未通过语文活动(如撰写体验日记、设计文化手册)将零散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知识。
(三)评价机制滞后,素养提升难以量化
跨学科学习的复杂性对评价方式提出更高要求,但现有评价仍以传统语文测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校园动植物研究”项目中,学生需运用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多学科能力,但教师仅通过“观察日记字数”“植物名称记忆量”等单一指标评价,忽视其科学探究精神、合作沟通能力等隐性素养。此外,过程性评价缺失,教师未能通过任务单、作品集、反思日志等工具追踪学生思维发展,导致“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倾向。
二、融·汇·贯·通: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以语文要素为锚点,构建“核心 + 拓展”的融合框架
跨学科学习需紧扣语文核心素养,以文本解读、语言表达等语文要素为根基,向外延伸科学、艺术等学科内容。例如,在《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以“细致观察与精准表达”为语文要素,设计跨学科项目:学生先通过语文课学习叶圣陶的描写方法,再在科学课上用放大镜观察爬山虎的触须结构,记录生长数据;美术课则指导学生用素描或拼贴画呈现观察结果;最终以“我的植物朋友”为主题,撰写观察日记并配插图。这一过程中,语文要素贯穿始终——科学观察为描写提供素材,美术创作辅助语言可视化,而日记写作又强化了观察的细致度与表达的逻辑性。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驱动“做中学”的任务链
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教师需将语文学习嵌入生活化、社会化的任务中。例如,在“校园垃圾分类宣传”项目中,教师创设情境:学校计划举办垃圾分类主题活动,需学生完成宣传手册设计、演讲稿撰写、短视频拍摄等任务。学生首先通过语文课学习说明文写作技巧,为手册撰写文案;数学课计算各类垃圾占比,用图表增强说服力;美术课设计手册版式与宣传海报;信息技术课剪辑活动视频。任务链中,语文是核心工具——文案需符合受众认知水平,演讲稿需运用修辞吸引注意力,而其他学科则为语文表达提供支撑。项目成果展示时,学生设计的宣传册因语言生动、数据直观被总务处采纳,演讲视频在校园公众号获得高点击量,这种“学以致用”的体验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的社会价值。
(三)开发“学科联动”资源包,实现资源动态整合
跨学科学习依赖多学科资源的协同,教师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共享资源库。例如,在“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学习中,语文组与音乐、美术、历史教师合作开发资源包:语文提供诗词、传说文本,音乐组编创节日民谣,美术组设计剪纸、年画模板,历史组梳理节日起源与变迁。资源包以“端午节”为例,包含《离骚》节选朗诵音频、龙舟制作手工指南、粽叶纹样绘画教程等。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任务:喜欢文学的研究屈原生平并撰写小传,擅长手工的制作龙舟模型并配说明文,热爱音乐的学唱端午童谣并改编歌词。
(四)建立“过程 + 成果”双轨评价,关注素养发展轨迹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需兼顾学习过程与最终成果,采用多元化方式记录学生成长。例如,在“家乡小河生态调查”项目中,教师设计评价工具:过程性评价包括“观察记录表”(记录河水颜色、生物种类等数据)、“小组讨论日志”(反思合作中的沟通问题)、“访谈提纲”(体现提问逻辑);成果性评价则涵盖调查报告(语言准确性、数据分析合理性)、生态保护倡议书(说服力、可行性)、手绘河流生态图(艺术表现力)。评价主体多元化,除教师外,还邀请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参与成果评审。一名学生在报告中提出“用芦苇净化水质”的建议,被环保局采纳为试点方案,其评价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一项获得高分。
结语:
在基础教育迈向“素养本位”的今天,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已从“理念探索”走向“实践深耕”,其价值不仅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更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语言为舟、学科为桨”的认知生态系统。当学生在“校园植物探秘”中用语文记录观察笔记、用科学分析生长规律、用美术绘制自然图谱,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跨学科知识,更是“以语言串联世界”的思维范式。
参考文献:
[1] 邓林林 , 钟晓彬 .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J]. 教学与管理 ,2025,(17):50-54.
[2] 薛雨梅 .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设计[J]. 教学与管理 ,2025,(11): 63-6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