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景宁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孙镔 何炜琛 刘芷彤 陈 健 林华俊 张冬青通讯作者

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

摘要:林业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路径。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属浙南生态屏障核心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1.1%,拥有华东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水源涵养区。因此,剖析景宁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景宁;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在实现“双碳”目标、乡村振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肩负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拥有望东垟高山湿地、大仰湖群等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是长三角生态安全的重要防线。然而,受复杂地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等因素制约,景宁林业生态建设面临资源利用粗放、修复成本高、社区参与不足等挑战,亟需科学规划与创新治理。

一、景宁县林业资源概况

景宁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浙闽两省交界地带(东经119°14′119°58′,北纬27°39′28°11′)。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差显著,最低点100多米,最高点达1689米。景宁林业用地面积24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15%,森林覆盖率81.45%,林木蓄积量1426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8.15万亩,形成了以森林、湿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网络。境内拥有望东垟高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仰湖湿地群等生态功能区,孕育了南方红豆杉、黑麂等珍稀物种。近年来,通过国土绿化、生态修复等工程,累计新增绿化面积2.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8.1万亩,并实施“五大森林建设”等重点工程,构建了“四季见彩”的生态景观。同时,松材线虫病防控和森林防火成效显著,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

二、景宁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因素制约

景宁地形复杂,山地占比高达91.3%,海拔800米以上区域占63%,导致生态修复难度大、成本高。气候变化加剧,近十年年均气温上升0.8℃,极端天气频发,病虫害增多,2022年台风“轩岚诺”造成林木倒伏2.1万立方米,损毁生态廊道12公里,威胁生物多样性。

(二)人为因素影响

过度开发与资源利用矛盾突出,林下经济粗放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垦殖侵占生态空间,原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未解,工业用地挤占林地,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如敕木山景区违规建设民宿,导致高山草甸退化,黑麂活动范围缩减[2]。

(三)管理与技术短板

林业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能力不足,跨部门协调低效,生态修复技术落后,90%造林工程仍采用传统“挖穴栽苗”模式,高海拔区域成活率低,亟需机制优化和技术创新。

(四)社会参与不足

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多数农户视生态建设为政府责任,社区参与积极性低,利益分配机制缺失,林权流转中农户收益占比不足30%,参与渠道单一,决策参与率不足5%,难以形成长效治理机制[3]。

三、优化景宁林业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与制度

优化林业生态建设中,完善政策与制度可以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针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失衡问题,构建“阶梯式+市场化”生态补偿体系是重要举措[4]。通过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至重点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激励生态保护行为。同时,创新补偿模式,探索碳汇交易机制,推动景宁纳入浙江省林业碳汇试点,通过“碳汇银行”平台实现碳汇交易收入反哺社区,为生态保护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此外,建立跨区域补偿机制,与下游受益城市(如温州、丽水)签订《瓯江水源地横向补偿协议》,按用水量的标准收取生态补偿金,进一步平衡区域间的生态保护责任与利益。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也是优化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林地经营权流转中引入“生态约束条款”,要求受让方承诺遵守林地开发,并配套建立林权交易失信黑名单制度,确保林地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并试点“林地股份制”改革,推行“林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农户以林地经营权入股林业合作社,提高农户利益,又促进了林业规模化经营。

(二)加强科技支撑

优化林业生态建设中,加强科技支撑是实现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关键路径。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是重要抓手,通过实施“适地适树”工程,优先选用南方红豆杉、浙江楠等乡土树种,并结合容器苗造林技术,使高海拔区域造林成活率提升,有效提高植被恢复效率。同时,构建生物防治体系,引入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天敌昆虫防控松材线虫病,建立天敌繁育基地,为林业病虫害防控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此外,应用土壤改良技术,对退化林地实施微生物菌剂修复,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进一步提升生态修复效果。构建智慧监测系统是科技支撑的另一重要方向。通过搭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布设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基站,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推动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5]。

(三)推动多主体协同治理

优化林业生态建设策中,推动多主体协同治理可以打破了行政边界限制,构建了更加高效的生态保护网络,为景宁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治理基础。景宁县林业管理部门可以建立“1+N”协同治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各方资源,成立县级林业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统筹林业、环保、农业等部门职能,破解“多头管理”难题,确保生态保护工作高效推进。同时,引入企业参与治理,推行“生态修复+产业开发”捆绑招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强化跨区域联防联控是协同治理的另一重要方向。通过建立浙闽边界生态联盟,与福建寿宁县签订《洞宫山脉生态共保协议》,联合开展松材线虫病统防统治,共享监测数据与防治技术,提升区域生态保护的整体效能。实施流域协同治理,联合青田县、文成县成立瓯江支流生态廊道管护联盟,统一制定沿岸林地开发负面清单,禁止工业项目占用核心生态区,确保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四)促进公众参与与教育

优化林业生态建设中,促进公众参与与教育是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与行动力的关键举措,可以为景宁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支持。开展全民生态教育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实施“绿芽计划”,在全县中小学开设生态课程,编写《景宁生物多样性图鉴》乡土教材,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同时,创新宣传形式,利用畲族“三月三”节日举办生态文化节,通过山歌对唱、短视频大赛等方式传播环保理念,提升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为协同治理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另外发展利益共享型生态产业是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打造“林业共富工坊”,在东坑镇等区域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行“企业供苗+农户种植+保底收购”模式,将生态保护与农户增收紧密结合,激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升级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高山湿地研学、森林康养等高端业态,建设“畲药温泉”“树冠走廊”等体验项目,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6]。

结语

景宁林业生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然而,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管理与技术短板以及社会参与不足等多重制约,景宁林业生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完善政策与制度、加强科技支撑、推动多主体协同治理以及促进公众参与与教育等对策,可以有效破解当前困境,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孙云龙.林业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4,(24):39-41.

[2]朱宜东.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4,(22):132-134.

[3]陈庆洲,谭靖星.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4,18(22):96-98.

[4]马汉寺,马巧迎,张健威.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4,(07):124-126.

[5]涂红卫,史双喜.现代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农业,2023,(23):34-35.

[6]杨乐.灵石县林业生态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23,(10):12-13.

作者简介:孙镔(2001.05.19-),大学本科、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保护修复、森林培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