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趣味引领,参与训练

作者

徐昌

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引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体能训练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它是以增强学生体能为目标的训练项目,旨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通过开展多元化的训练活动,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其骨骼发育,锻炼肌肉力量。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体能发展,进一步提高对体能训练的重视度,创新多样性的训练活动,为学生打造趣味化的训练空间,以兴趣为引领,吸引学生踊跃参加训练,全面锻炼其个人体能。

一、增设体能训练游戏

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能训练中,体育教师需要转变训练方法,不能让学生枯燥的跑圈、蛙跳、仰卧起坐,应该着重增加游戏活动,用游戏的形式开展体能训练,切实点燃训练热情,扭转学生对体能训练的抵触和逃避心理,打造一个欢乐的体育运动环境,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例如,慢跑属于体能训练的基础项目,主要锻炼学生的耐力、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等。教师可以组织“报数慢跑”的游戏活动,让所有学生排成一列,缓慢向前跑动,最后一名学生需要加速向前跑,跑到第一名的位置时大声报数。此时队尾的学生继续加速跑,跑到队伍最前方进行报数,依次循环,直到所有学生都轮转一遍。这一游戏符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可以给慢跑训练增添更多乐趣,能够有效提升体能训练效果。

二、分层制定训练计划

每名学生的体能不同,所以其训练需求也会有所差异。若是采取统一的体能训练方案,可能会超出部分学生的身体负荷,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会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教师可以实行分层训练力量,提前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或者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的体能水平,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体能训练计划。例如,有些学生的身体柔韧性稍差,教师可以设计健美操、动态拉伸训练活动;有些学生在肌肉力量方面存在短板,教师要给其设计跳绳、仰卧起坐、短跑等体能训练活动。做好分层训练,才能保证训练内容与学生需求相互契合,有针对性地补足其体能短板,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1]。这样,学生可以接受更适合自己的训练,其运动积极性会更高,避免出现运动量过大或运动量不够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开展专项训练活动

要想高质量开展体能训练活动,教师可以设置专项训练,也就是在某一阶段的体育课上,组织同一类型的体能训练项目,让学生进行系统化训练,切实提高其体能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腿部力量专项训练”,围绕这一体能训练主题安排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可以灵活改变训练活动,但其训练主旨不能偏离,要以增强腿部力量作为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在这一专项训练中,教师可以准备不同重量的小沙袋,绑在学生腿上,让其进行负重跑、负重蛙跳等活动。随着训练时长的增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运动表现,适当增加沙袋重量,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持续提高腿部力量[2]。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平衡力专项训练、柔韧性训练、协调性训练等,利用多种专项训练活动,全面发展学生体能。

四、组建体能训练社团

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其体能水平的持续发展。为了改善训练时间不够的问题,教师可以组建体育社团,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进行运动[3]。例如,可以组建跑步社团、篮球社团、轮滑社团、足球社团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对应的社团,在社长的带领下开展体能训练活动。教师要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将各个社团集中到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团活动。通过集体性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体能训练指导,检查其日常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评估学生的体能水平。根据各个社团的体能训练现状,制定下一阶段的体育社团工作计划,充分发挥社团在体能训练中的优势。以社团为教学纽带,引领体能训练教学向生活中延伸,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能训练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对学生的骨骼发育、心肺功能等大有裨益。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兴趣取向、身体素质,给其设计多种多样的体能训练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使其踊跃参与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应分层制定训练计划、开展专项训练、组建体育社团等,多维度推进体能训练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苏伟 , 贾庆国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策略 [J]. 新一代:理论版 , 2018(16):1.

[2] 许彬彬 . 在游戏中增强体魄—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游戏策略 [J]. 精品生活 , 2024, 30(20):49- 51.

[3] 肖金和 .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锻炼提升的策略探究[J]. 山海经:教育前沿 , 2020(8):0202- 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