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吴淑仪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火田中心小学 福建漳州 363300

摘要:德育是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意志,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全面发展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德育活动开展中,积极融入积极心理学元素,能够更好的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学生品德修养水平。本文在明确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融合意义基础上,提出具体融合路径,明确融合原则,以此为相关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为提升德育成效起到应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德育;核心素养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后期产生的,是以人的积极心理因素为研究对象,提倡通过正向积极开发,激发人的活力、树立积极信息、发挥积极力量、形成良好美德,并以此提升生活品质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需要全面、正向做好德育教育,推动积极心理学与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能够强化对学生的正向引导,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1、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融合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更加注重道德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优势挖掘和自我价值肯定,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实现积极心理学的有机融合,首先是能够以“主观幸福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升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积极心理学中“解释风格”的融合,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养成乐观态度,建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其他学科成绩。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有机融入,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培养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对社会形成客观的认识,改变不良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的融合路径

2.1 创设积极心理环境

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有机融合,就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积极心理环境,便于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也能够更好的改变学生品德修养认知。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布置积极心理的宣传标语、图片等,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校园绿化等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积极的校园风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自身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德育熏陶。在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构建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师生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推动德育教育成效不断提升。同时在德育活动开展中,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元素的融入,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我成长水平,主动向教师和同伴学习,改变自身生活习惯,积极健康的成长。

2.2 加强积极心理干预

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加强对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注重学生积极品质和潜能的挖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例如在德育课堂教学中,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多的现实情况,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结合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引导学生从正面讨论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能够让小组成员在相互分享、倾听和支持中树立正确的认识,形成坚强的意志品格[1]。例如针对部分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心理干预,能够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采用正确方法调整心理状态,提升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利用榜样示范、正向引导等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积极心理学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促进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以此有效促进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能力发展。

2.3 创新积极心理教育

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从学情出发创新积极心理教育形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对积极心理的认识,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化转化为行为外化,是实现积极心理学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做好德育知识和德育素养认知方面的教育,还应当适当融入乐观、坚毅、感恩等积极品质的培养,分析当前社会生活变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采用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感受到积极的力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良好品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支架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新型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还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课堂参与机会,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实现积极心理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2.4 优化德育实践活动

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重在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的良好品德行为,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感知中深化对道德的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道德意志。因此要实现积极心理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还应当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中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社会适应能力[2]。德育实践活动类型包括志愿服务、环保行动、文化交流、家庭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全面覆盖的实践教育体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德育熏陶,从行为层面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实现学生德育素养的高效培养。

3、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的融合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有机融合,就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开展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单纯采用灌输教学模式的弊端,要能够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参与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通过与学生的多样化交流,让每位学生都找到自己在某一学科学习或某一生活场景中的心理优势;更好的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减少对学习的抵触和畏惧心理;针对个别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通过积极的心理引导,不断超越自我,摆脱个人成长低谷。

3.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要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相互渗透,以跨学科教学为载体,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全方位融合。在学校教育整体框架中,要明确德育的基础地位,要求在各类教育活动开展中,都能够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要能够通过积极正向激励,推动学生完美人格塑造[3]。在学校育人体系中,要将德育放在五育并举的首要位置,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学,将积极心理元素和德育元素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推动整体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3.3 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要通过教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同,有效形成德育教育协力,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家庭方面的有效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的利用,以信息化技术为融合驱动,构建新型德育体系,确保积极心理学的全面融合。也只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协同力量,才能够真正驱动积极心理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德育教育不断创新。

4、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义务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教师而言,必须要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融合载体和融合方式,推动德育教育纵深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起到应用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案例研究[J].读写算,2021(26):31-32.

[2]刘雅敏.小学德育以生为本的积极心理策略探析[J].生活教育,2021(01):71-73.

[3]钟继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德育行动探究[J].新教育,2019(0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