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作者

王金凤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横渠实验小学 0637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通过分析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学习小组划分策略、推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法,希望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文章强调了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中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

引言

思维能力是评判个体综合素质的标尺,亦是影响个体对世界认知和创造能力的助推器。《语文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母语,提升语言和句式的驾驭能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着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得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愈发迫切。

一、优化学习小组划分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效能

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小组模式应被教师充分挖掘,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构建小组时,应综合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分组:高层次学生代表着学业水平优秀且具备较强探究能力的群体,中层次学生则涵盖学习表现一般的学生,而低层次学生则是在学习上存在一定挑战的学生。通过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组,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的互补与模仿学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小组活动中获益。这种分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深入探究课题,更能有效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在于引导学生深化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并优化学习过程,实现语文学习总体质量的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题和内容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合作。例如,教师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分别负责查找课文背景资料、分析人物性格、挖掘象征意义等任务,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共同讨论并解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帮助中、低层次的学生理解课文难点,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而中、低层次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模仿和借鉴高层次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扮演好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

二、推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深化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鉴于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由具象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递进,以强化学生对语文概念的把握,进而促进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思维的深化,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在探索与反思中真正领悟语文的深层内涵。例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彰显学习的自主性。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加强对语文深层次知识的探究与思考非常重要,通过促进学生的合作探讨,可以深化对具体语文知识点的理解,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丁香结》这篇课文的探究兴趣。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合作探讨,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丁香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丁香花的美丽,进而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如“丁香结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描写丁香结?”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和描写,思考这些细节和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丁香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香味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与作者的情感表达相联系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可以逐渐学会从现象探究本质,从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思维灵活性与想象力

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需求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建立高效的思维联想,激发他们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并强化其分析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保持思维活跃对于破解语文难题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语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反思,从而有效地处理问题。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拓展灵活的思维模式,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掌握各类语法和句式,为其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导入环节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先讲述伯牙和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知音”的典故,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们是伯牙,你们会怎样表达与知音之间深厚的情感?”

在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分别扮演伯牙和子期,模拟他们的对话和情境,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或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伯牙和子期之间友谊的理解;或者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某个情节进行改编或续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优化学习小组的划分,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学习,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敏.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J]. 南北桥,2021(8):143.

[2]王兰.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升思考[J]. 读与写,2021,18(3):79.

[3]吴秋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 中外交流,2018(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