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完善江苏省J市公共托育服务体系对策建议

作者

任亚倩 冯小蓉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江苏省J市公共托育服务体系的完善成为缓解家庭生育压力、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当前,J市面临托育服务供需失衡、师资专业化不足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等挑战,对此,本文提出多维度优化策略:构建合理的补贴与定价政策;依托成人教育平台与职业认证强化保育员专业化培养;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并引入第三方监管提升服务质量等逐步建立可持续的公共托育服务体。

关键词:公共托育服务;托育机构;对策建议

一、完善江苏省J市公共托育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托育服务对二孩政策的贯彻实施至关重要。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对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以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全国妇联发布《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报告指出,大部分家庭无生育意愿,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因素是影响家庭是否选择生育二孩的关键[1]。据《0-3岁儿童托育服务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80%以上的家庭有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占比88.15%),但在我国,婴幼儿的日常照料仍以家庭成员自我护理为主[2]。

(二)新一代父母的托育需求显著增加。当前,主要是由80后和90后父母构成托育服务的主要需求群体,这一代父母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承受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努力在职业与家庭之间寻求平衡。与传统的观念不同,许多新一代父母,特别是女性,在生育后倾向于重返职场而非全职照顾孩子,这导致了照看幼儿的挑战。据2024年,J市调研显示,高达80%的家庭表示对婴幼儿托管服务有需求,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婴幼儿托育服务对于年轻父母来说是一项迫切的需求。

二、江苏省J市公共托育服务体系遭遇的挑战

(一)公共托育服务运营机制存在缺陷。托育服务是由幼儿园提供的全日制和半日制托班,以及社会机构提供的按时间计费的托班组成[3]。市场上虽然有不少早教中心和机构,但它们主要提供的是非全日制的培训、辅导等服务,而非全日制的“日托”服务[4]。尽管一些企业将托育作为员工福利提供,但缺乏完善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体系,以托育为主要业务的市场化机构仍然较少。另外,政府在托育服务定价上的反应较为迟缓。托育机构其开支由政府及各单位分别负责,运营开支则主要通过收取费用来覆盖,家长们通过支付不超过3000元的托管费用来共同承担这些成本。J市托育服务的发展初期,固定的托管费用标准可能会让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难以负担,这可能会损害公共托育服务体系的公平性原则。

(二)托育服务机构师资专业化水平低。在现有的托育服务机构中,教师队伍的岗位变动较为常见,专业能力差异较大。某托育机构负责人A提到,他们的服务对象涵盖0-6岁儿童,早期员工来自各行各业,对专业育婴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充分。其次,学前教育专业仍是目前师范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而专门针对0-3岁婴儿教育设置的课程较少。在调查中有工作人员也反映,他们对0-3岁婴儿的护理知识了解不多,且接受的培训机会有限。教师A和B均表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接触到0-3岁的儿童,对此感到不太适应。鉴于小月龄婴儿在个体发展上的差异性,托育服务要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照护和教育,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托育服务市场失衡。通过对J市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托育机构数量不足而J市家长对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量增加,导致托育供需出现失衡。首先,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开办托育机构需要满足严格的资质要求和设施标准,这对许多潜在投资者构成了挑战。其次,初期投入成本较高,包括场地租赁、设施设备购置以及人员招聘等,这使得许多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第二,部分家庭对托育服务的信赖度不高。虽然家长们愿意为托育服务掏钱,但实际支付意愿与需求之间存在显著落差。例如,某社区托育点曾因未通过消防验收被曝光,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行业规范性的担忧。

三、推进J市公共托育服务体系优化的策略

(一)构建合理的补贴与定价政策。针对公共托育机关现存问题,需要设立合理的托育机构补贴政策。在基本公共服务补贴方面,常见的方法有针对“需求方补贴”和“供给方补贴”两种,鉴于托育服务需求一般推荐实行“供给方补贴”模式[5]。补贴方式可以是“固定比例补贴”或“固定金额补贴”由于不同机构的硬件投入、规模和招生情况存在差异,应采纳分层次的补贴措施。其次,尽管目前托育服务的收费标准尚未统一,但大多数地方设定了每月最高收费为3000元,政府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托育服务的定价,确保服务的可负担性和公平性,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实施补贴政策,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二)培育专业化的幼儿托育服务团队。培育专业化的幼儿托育服务团队是提升托育服务质量的关键步骤。首先,建立职业发展路径,提供持续的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激励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其次,拓宽保育员的培养渠道,虽然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设立“育婴”和“保育”专业复杂且耗时,但可以先在J市开放大学等成人教育平台推出相关课程,并逐步在全日制高校中增设新专业。这样做有助于长期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的保育员。最后,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合作设立认证制度,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资质和技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托育服务团队,满足家庭对高质量托育服务的需求。

(三)完善托育服务管理体系。首先,降低市场进入壁垒是关键。简化托育机构的审批流程,降低资质要求的复杂性,但要确保基本安全和质量标准,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市场。其次,政府应通过规划和引导,促进托育服务在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并鼓励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利用现有公共设施开设托育服务点,特别是在资源短缺的地区。提升服务质量和信任度也是重要的一环。加强对托育机构的监管,确保其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同时提供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以增强家长的信任感。最后,托育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应设立明确的准入门槛、责任机制以及退出机制,如参考OECD国家的经验,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确保监管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妇联:《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报告[EB/OL].(2016-12-28)[2025-2-10].https://news.cctv.com/2016/12/23/ARTIL5vkFbyj9V8DpnjIvHRh161223.shtml

[2]刘艳,张倩茹,程雁,李涌泉,梁爽,杨春.三孩生育政策下托育服务供需矛盾及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06):730-732+746.

[3]李雨霏,马文舒,王玲艳.1949年以来中国0-3岁托育机构发展变迁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24):68-74.

[4]刘国艳,詹雯琪,马思思,范雨婷.儿童早期教育“托幼一体化”的国际向度及本土镜鉴[J].学前教育研究,2022(04):15-27.

[5]MüllerK.DoesSubsidizedCareforToddlersIncreaseMaternalLaborSupply?EvidencefromALarge-scaleExpansionofEarlyChildcare[J].LabourEconomics,2019(62).

任亚倩1995-10,女,汉族,河北省沽源县,硕士,学前教育方向。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二十二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镇江市0-3岁托育服务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22C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