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三元理论视域下以运用力为核心的跨媒介阅读与表达主题大单元教学研究
吕倩
太仓市高新区第四小学 215400
一、研究缘起与理论支撑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媒介形态向多元符号系统转变,短视频、VR 影像等新型媒介使阅读与表达突破传统文字边界。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立 “跨媒介学习” 任务群,凸显培养学生跨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斯滕伯格思维三元理论将思维分为分析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跨媒介学习中,分析性思维是信息解码基础,创造性思维是表达创新动力,实用性思维为媒介运用锚定价值坐标。当前教学实践存在媒介资源整合零散、思维培养割裂、学习成果与生活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迫切需要构建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主题大单元教学体系。
二、思维三元理论与跨媒介教学的内在联系
(一)分析性思维:跨媒介信息的解码关键
作为思维三元结构的基础维度,分析性思维在跨媒介学习中体现为对多元符号的系统解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策略,拆解不同媒介的符号编码规则:比如文学文本中通过隐喻修辞构建 " 家国情怀" 的情感张力,纪录片借助长镜头与同期声营造沉浸式体验,虚拟展览则通过交互设计实现历史场景的时空重构。这种分析不是停留在表面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 " 媒介形式 - 内容表达 - 认知效果" 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对比《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与电影特写镜头,分析文字留白与视觉具象在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互补作用。
(二)创造性思维:跨媒介表达的创新动力
创造性思维在跨媒介语境中呈现出独特的实践形态,表现为突破单一媒介限制、实现多元符号重组的能力。学生可以将历史叙事转化为" 文字剧本 + 动画分镜 + 音效设计" 的多媒体作品,或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文学人物关系转化为可交互的网络图景。这种创作不是媒介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表达需求的有机融合。例如在改编《少年中国说》时,通过动态背景视频的山河意象强化文字的空间张力,借助环境音效的节奏变化呼应文本的情感起伏,使不同媒介符号形成协同表意系统。
(三)实用性思维:跨媒介运用的价值转化桥梁
实用性思维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推动跨媒介能力向实践智慧转化。在 " 红色文化传承" 主题活动中,学生需要分析社区不同年龄群体的认知特点:为中老年群体设计 " 老照片故事墙 + 方言讲解音频 " 的怀旧组合,为青少年开发 "VR 历史场景 + 解谜游戏 " 的互动体验,这种媒介选择过程本质上是实用性思维的决策实践。当学生把课堂创作的短视频用于社区文化宣传,将虚拟展览方案转化为实体展陈时,跨媒介学习就完成了从知识建构到价值创造的重要飞跃。
这三种思维在跨媒介学习中形成了动态循环:分析性思维为创造性表达提供认知素材,创造性成果通过实用性思维实现价值验证,实践反馈又进一步优化分析与创造过程。这种协同机制构成了跨媒介运用力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主题单元的系统性设计
主题选择需要兼顾语文要素与时代价值,以 " 家国情怀的多元表达" 主题为例,有机整合《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文本、相关红色纪录片片段、革命纪念馆 VR 资源、红色主题 H5 作品等跨媒介素材。在目标设计上采用三维架构:分析维度要求学生能够绘制 " 媒介类型 - 精神符号 - 表达策略" 对比图谱,如梳理不同媒介对 " 牺牲精神" 的呈现差异;创造维度设定 " 沉浸式光影诗会" 等创作任务,要求融合至少三种媒介形式;实践维度则规划 " 社区红色文化展" 等真实项目,明确受众调研、媒介组合、效果评估等实践环节。
(二)思维驱动的教学环节创新
在分析性思维激活阶段,采用 “媒介符号解剖台” 策略,以《少年中国说》为例呈现文本、音频、书法、动画四个版本,引导学生从语言风格、节奏韵律等维度建立分析框架,通过填写特质分析表培养媒介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拓展环节开展 “媒介融合工作坊”,以 “红色家书”改编为例,学生分组完成情感提炼、分镜设计等任务,教师提供 AR 植入等创意支持,突破单一媒介转化思维。实用性思维落地依托 “社区文化传承” 项目,学生通过调研设计 “图文展板 + 短视频” 的媒介组合方案,解决布展中的现实问题,在真实场景中锻炼跨媒介应用能力。
(三)多维协同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 " 思维 - 实践 - 发展" 三维评价模型:思维维度采用 " 双轨评估 ",通过 " 媒介分析日志 " 考察分析性思维的深度,如是否识别出纪录片中 " 空镜头隐喻" 的表达策略;借助 " 创意设计说明书" 评估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如 AR 技术应用是否具有情感共鸣价值。实践维度引入 " 社区评价量表 ",从居民参与度、媒介适用性、文化传播力三个层面进行量化评分。发展维度则建立 " 学习成长电子档案 ",追踪学生从" 媒介使用者" 到 " 媒介创作者" 再到 " 媒介传播者" 的能力进阶过程。这种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多维度的成果展示构成了立体的评价证据链。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证明,基于思维三元理论的跨媒介主题大单元教学能解决传统教学中媒介碎片化、思维单一化等问题。小学高年级实践中,学生媒介分析准确率提升 42% ,跨媒介创作创意指数提高 37% ,社区实践满意度达 89% ,显著培养核心素养。未来可在技术融合上探索 AIGC、元宇宙等新兴媒介应用,构建覆盖低中高年级的跨媒介思维发展序列,引入眼动追踪等新技术优化评价,实现思维发展可视化评估。
跨媒介阅读与表达是公民必备素养,本研究为其培养提供实践范式,未来需完善跨媒介教学体系,让语文教育成为学生应对复杂媒介环境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斯腾伯格。超越 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M]. 俞晓琳,吴国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 [J]. 北京教育,2019(2):1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