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研发路径研究
孙珠珊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中文教育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中文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本文旨在探讨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的研发路径。通过深入分析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研发的现状与挑战,探讨了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研发的必要性。本文提出了基于交叉学科理念的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研发策略,以期为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的编写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关键词:交叉学科;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研发;路径研究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国际中文教育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仅涉及语言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中国史、世界史等学科有着紧密的交叉联系。因此,在交叉学科视域下探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的研发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研发的现状与挑战
1.教材内容单一
目前,国际中文教育教材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教材内容往往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融合。许多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词汇、语法、句型等,而对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这种单一的内容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全面的中文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多数教材仍采用传统的纸质形式,缺乏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的整合。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互动体验,降低了学习效率与兴趣。
2.缺乏跨学科融合
国际中文教育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且差异大,如何在教材研发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是一个难题。教材设计需要克服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国际中文教育涉及语言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多个学科领域,但目前在教材研发过程中,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协作相对较少。这导致教材内容缺乏综合性与系统性,难以满足跨学科学习的需求。
3.教学资源不足
由于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分散且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整合机制,导致在教材研发过程中难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增加了教材研发的难度与成本。由于跨学科合作不足,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与整合。这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限制了教材研发的质量与效果。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更新迅速,如何在教材研发过程中及时跟进与应用这些新技术是一个挑战,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索新的技术应用方式与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1.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
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学习需求。传统的中文教材往往难以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而交叉学科视域下的教材研发,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习背景,设计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样的教材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推动教育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交叉学科视域下的教材研发,能够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在教材编写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与教学方式;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3.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叉学科视域下的教材研发,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这样的教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还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融入世界。
三、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研发策略
1.确立交叉学科理念,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
在教材研发过程中,首先要确立交叉学科的理念。这意味着高校需要认识到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丰富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这包括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法、文化比较、国际传播等多个方面。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要注重系统性与层次性。确保教材内容既全面又深入,能够覆盖从基础知识到高级应用的不同层次。
2.强化实践应用导向,引入多元化教学资源
在教材研发中,应强化实践应用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设计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应用知识。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积极拓展实践渠道,如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文的魅力与价值。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材形式与内容。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引入国际化资源,如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经验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还可以与国际机构、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材。
3,创新教材研发机制,注重教材评估与反馈
组建由语言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参与教材研发。通过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与特长。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研发、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的创新与发展。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估机制,对教材的内容、形式、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积极收集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了解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与优化。
结束语: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的研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交叉学科的引入,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思考方式,让高校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与探索中文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展望未来,期待在交叉学科的推动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材研发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全球中文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周颖菁. 学科交叉视域下新闻传播学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 [J]. 新闻前哨, 2023, (15): 10-12.
[2]宋继华, 张曼, 梁丽芬.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深层认知 [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3, (03): 7-14+89.
[3]余江, 行玉华.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与区域国别学:使命、目标与路径 [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3, (03): 15-22.
[4]王丽华. 文旅融合推广视角下国际中文教育改革 [J]. 神州学人, 2023, (07): 52-55.
孙珠珊,女(1988.08-),汉族,河南省郑州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