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游静
福建省霞浦县西关小学 福建 宁德 355100
2022 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强调立足语文课程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6-8 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跨学科学习需兼顾趣味性与适切性,避免“为融合而融合”。本文聚焦低年级语文跨学科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从活动设计的原则、主题选择、形式创新,到实施前的准备、过程的关键环节及评价反馈机制展开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1 新课标背景下低年级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
1.1 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需“立足语文课程,有机结合其他学科内容”。因此活动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低年级语文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初步的思维能力、审美意识和文化认同。跨学科活动需围绕这些目标展开。例如,设计“秋天的故事”活动时,语文任务可设定为“用3-5 句话描述看到的秋天”,科学任务为“观察树叶颜色变化并记录”,美术任务为“用彩笔绘制最喜爱的秋景”。最终通过“班级秋景分享会”将多学科成果整合,核心仍落脚于学生“说清楚、说生动”的语言实践。
其次活动需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6-8 岁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尚在萌芽期,活动设计需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和操作性。例如避免单纯讲解“跨学科”概念,而是通过“角色扮演”“实物观察”“动手制作”等方式降低理解门槛。同时学科融合需把握“适切性”,以语文为主体,其他学科作为“工具”或“补充”,避免“为融合而融合”。如设计“传统节日——元宵节”活动时,语文任务是“听长辈讲元宵故事并简单复述”,数学任务是“统计家中买了几种元宵口味”,美术任务是“用黏土捏一个小元宵”,所有环节均服务于“复述故事”这一语文核心目标,而非侧重数学统计或美术技巧。
1.2 活动主题的选择策略
活动主题的选择需遵循“三结合”原则:与课标要求结合、与教材内容结合、与儿童生活结合。首先紧扣2022 版课标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目标,确保主题设计有明确的课标依据。例如,课标要求“学习观察周围事物,用口头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见闻”,可设计“我的校园发现”主题,融合语文、美术等学科内容。
其次以教材为起点延伸主题。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经验,可从课文主题出发设计跨学科活动。例如,学完一年级课文《四季》后,可延伸“寻找身边的季节”主题:语文任务是“用‘我发现天 ____’句式说句子”,科学任务是“测量当前气温并记录”,美术任务是“用不同颜色表现季节特征”,劳动任务是“为校园植物制作季节标签”,既巩固课文内容,又拓展跨学科实践。
1.3 活动形式的设计策略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是“在玩中学”,因此活动形式需以游戏化为核心,结合项目式学习和实践体验,激活视觉、听觉、动手操作等多感官参与。
游戏化活动是低年级最易接受的形式,可设计“闯关”“竞赛”“角色扮演”等环节。例如,“识字小侦探”游戏:将生字卡藏在教室不同位置,找到后需用生字组词并造句,最后用彩笔将生字画成图画(美术任务),通过“寻宝 + 表达 + 创作”的游戏流程,将数学方位、语文识字、美术绘画自然融合。
项目式学习适合稍复杂的主题,围绕一个小项目展开探究。例如,“设计班级植物角”项目:语文任务是“为植物写观察日记”,科学任务是“记录植物每天的变化”,数学任务是“用表格统计一周内浇水次数”,美术任务是“设计植物名牌”,劳动任务是“轮流照顾植物”。项目需持续 1-2 周,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完成多学科任务,最终通过“植物角分享会”展示成果(语文口语交际),既培养责任感,又深化跨学科实践。
实践体验活动强调“走出教室”,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例如,“校园小导游”活动:语文任务是“准备一段介绍教室的话”,美术任务是
“绘制教室平面图”,科学任务是“介绍班级植物角的植物名称”,学生分组扮演“小导游”,邀请其他班级同学参观并讲解。通过真实的社交情境,学生的语言表达、空间认知、知识运用能力得到综合锻炼,真正实现“学用结合”。
2、小学低年级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
2.1 实施前的准备:教师能力储备、资源支持与家校协同保障
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需提前做好“三重准备”:教师能力储备、资源支持体系构建与家校协同机制建立。首先,教师是活动实施的核心引导者,需通过培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例如,学校可组织“学科融合工作坊”,邀请专家讲解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目标要求,开展“案例拆解”实践(如分析“秋天的发现”活动中语文与科学、美术的融合逻辑),并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设计 - 实践 - 反思中掌握活动设计技巧。
家校协同是活动落地的关键。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向家长说明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并明确家长的配合任务。例如,设计“我的周末”主题活动前,可发放《家庭任务单》,指导家长用手机拍摄孩子周末活动片段,或与孩子一起回忆“最开心的事”,为课堂活动积累素材,避免因家庭支持不足导致活动效果打折扣。
2.2 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情境创设、分组合作与教师引导艺术
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聚焦“情境 - 合作 - 引导”三大关键环节,确保学生深度参与。首先,真实有趣的情境创设是活动的“导火索”。低年级学生易被直观、具象的情境吸引,可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播放”“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与活动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例如,设计“校园小导游”活动时,可先播放一段高年级学生介绍校园的视频,提问:“如果客人来我们班,你想介绍什么?”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或直接邀请其他班级学生作为“客人”,让情境更真实,推动学生主动调用语文、美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完成任务。
教师的引导艺术是活动的“指南针”。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支持者”,重点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与思维发展。例如,当学生在“秋天的故事”活动中描述“树叶变黄了”时,教师可追问:“是全部变黄,还是有的黄有的绿?像什么颜色?”引导学生用更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达;当小组合作出现争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轮流说想法,再一起选最好的”,而非直接干预,既保护参与热情,又培养沟通能力。
2.3 实施后的评价与反馈:多元主体参与、过程性记录与动态调整
活动实施后,需通过“多元评价- 过程记录- 动态调整”形成闭环,确保活动持续优化。首先,评价主体需多元,兼顾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视角:教师侧重评价语文核心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互评卡”评价同伴的合作表现。家长则从“生活应用”角度反馈。
最后,根据评价反馈动态调整活动设计。若发现多数学生在“数学统计”环节因难度过高影响参与度,可简化为“数一数买了几种年货”;若“小组汇报”环节学生表达不积极,可增加“奖励机制”。通过“实施-评价 - 调整”的循环,逐步形成更贴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模式,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参考文献
[1] 郭晓薇 . 大科学视域下“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 +N”跨学科课程建构 [J]. 读写算 , 2025, (20): 136-138.
[2] 汪雅婷 .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创新设计 [J]. 读写算 , 2025, (20): 19-21.
[3] 仇梦霄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 2025, 6 (13): 77-79. DOI:10.20155/j.cnki. issn2096-8485.2025.1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