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深度教学策略探究
毛素雯
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广东广州51022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越发凸显。《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简称“2022 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开展深度教学,旨在改变仅教授英语单词、语法等表层教学的现状,引导学生超越表层学习,深入理解知识本质与内在结构,并掌握知识的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
在英语学科中, 思维品质是学生在听、 说、 读、 看、 写等英语学习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思维个性特性, 能够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高品质的思维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1]5-6。因此,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开展英语学科深度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教科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Module 5 Unit 9 Look at this T-shirt 的教学为例,探讨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深度教学策略。
一、主题引领,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培养逻辑性思维
2022 年版课标倡导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课堂教学,超越仅限于语言的表层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该深入开展语篇研读,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定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创设真实情境,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
四年级上册Module 5 的主题是“Clothes”,属于“人与自我”范畴,涉及“个人喜好和情感表达”和“零用钱的使用,合理消费,节约意识”。围绕主题意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能表达对衣物的喜好和询问衣物价格,并根据喜好、价格等理性选购衣物,培养理性的消费观;了解中外服饰差异,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统领下,Module 5 的教学内容共划分为 5 个课时(如图 1 所示)。学生在前三个课时中学习上装和下装衣物的表达,并运用核心句型“I like ...clothes.”“How much is the...?”表达对衣服的喜好和询问衣物价格,最后结合自身需求和衣物颜色、款式、价格等因素,通过核心句型“That’s too expensive. I won’t take it.”“Great! I will take it.”选购衣物,培养理性的消费观。第四课时在内容和逻辑上更进一层,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根据季节、天气以及场合选择合适的衣物,使穿着大方、得体,如“It’s ..., I will wear a ...”。学生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头脑风暴、创新设计等活动完成设计校服的任务。第五课时侧重文化意识的构建,通过了解、对比不同文化下的服饰,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健康的审美观。5 个课时的教学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学习活动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次逐步展开,学习内容由浅入深,逻辑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建构起基于“Clothes”主题的结构化知识,并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转化。

二、创设情境,打造问题链,培养发散性思维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思考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更容易引发共鸣。因此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进而打造问题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考和探索,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促进思维逐步由低阶向高阶过渡。
Unit 9 Look at this T-shirt 的主要内容是 Janet 在商店选购 T 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我想买衣服,可是不知道选哪件,你能帮我挑选吗?”的购物情境,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习课文核心语言和核心句型,如“Do you likeit?”“Yes, very much.”“How much is it?”“It’s...yuan.”等。之后教师自然地引入课文情境:“Janet 也想买衣服,她看中了一件 T 恤,你们觉得她会买吗?”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勤观察、多思考、善提问的习惯,教师通过“5W1H”,即 “Who”,“What”,“When”,“Where”,“Why”,“Howmuch”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如“Where is Janet now?”“Who isthe woman?”“Will Janet buy the T-shirt? Why”“How much is the T-shirt?”等,问题环环相扣,为后面的课文学习作铺垫。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多引导、多鼓励、多肯定,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通过听、看、读等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获取、归纳课文信息,从而解答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了“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基于语篇提出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和归纳等方式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带动思维的发展,提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开放问题,升华主题意义,启发批判性思维
2022 年版课标指出,在迁移创新活动中,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辨等高阶思维活动,评价作者或主人公的观点和行为,可加深对所学语篇和主题意义的理解,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1]50
为了进一步挖掘Unit 9 课文对话的育人价值,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理解对话等浅表性学习活动后,设计了开放性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Janet?”,鼓励学生针对 Janet 的购物行为提出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如“I think Janet is poor.”“I think Janet is a good girl.”等,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感知“Choose the right one, not the expensive one.”的消费观,升华对话的主题意义,引导学生理性消费。接着,教师依据课本 P51 的衣服图片和词条,进一步设计开放性问题“If you are going to buy some clothes, what will youbuy?”,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理性地选购衣物。通过层层递进的开放性问题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进行综合性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进而形成基于主题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实现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生动构建和个性解读。
四、依托语篇,创编对话,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探索的关键阶段,他们天性好奇,思维活跃,具备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人生的挑战,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022 年版课标提出:“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的要求。”[1]50 在学生已经深入理解课文语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表演或对课文语篇进行续编或改编,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 Unit 9 教学的后半段,教师已经通过开放性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Janet?”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形成了自己基于主题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通过开放性问题“Ifyou are going to buy some clothes, what will you buy?”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运用所学的核心语言和句型,如“I like the...Howmuch is it?”等完成对话的创编,并向同学演示购物场景。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存在个性化差异,教师呈现了两个版本的对话模板供学生自主选择,确保对话难度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五、多元评价,创新作业设计,延展思维训练
2022 年版课标倡导实施“教—学—评”一体化,通过评价改进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程晓堂教授也指出:“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要拓展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方式,积极渗透对育人目标的评价。”[2] 因此教师应该创新评价方式,从多视角、多层次开展评价。
考虑到 Unit 9 的核心单词较多,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设置了课前预习单,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单词教学视频,并尝试自然拼读新单词。教师还在预习单后面附有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预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通过口头、书面和肢体语言等方式全程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及时给与学生针对性的鼓励、指导或建议。例如,在 Role play 环节中,教师从“Speakcorrectly and loudly.”,“Speak with emotion”,“Act with actions.”,“Act witheye contact.”四个维度开展评价。为更好地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在表演结束后,组织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力求从多维度、多层次开展教学评价和教学指导。在教学末尾,教师设置了课堂评价量表,包括学生自评和同学评价,以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堂任务的投入程度,以及任务的完成程度等。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活动,教师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业作为教学评价的方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布置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的课后作业,教师能一定程度上延展学生的思维训练。考虑到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教师可以设置分层作业。以 Unit 9 为例,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记忆理解型作业,如补全单词题对话填空题;对于学习水平居中的学生,可以设计运用分析型作业,例如绘制以
为主题的思维导图,或者利用关键词或图片提示复述课文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评价创新型作业,例如结合所学知识与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校校服。教师让学生根据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作业类型,并给与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确保作业能切实巩固学生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深度教学的必然趋势。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学习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推进深度教学,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程晓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 小学英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 于洋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J]. 吉林教育 ,2023,(18): 88- 90.
[4] 李素玲;程力 . 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小学英语深度教学策略 [J]. 教学月刊小学版 ( 综合 ),2020,(03):4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