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中班幼儿积木游戏探究
姚晴
集美大学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摘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也是一种基于实践探究的学习。对“桥”游戏案例进行探究,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过程。发现游戏分享是深度学习的媒介,合作互动是深度学习的支撑,解决问题是深度学习的核心。
关键词:深度学习;游戏;幼儿
一、和“桥”做游戏
幼儿在户外积木游戏场中喜欢和桥做游戏,谈论坐车过桥的生活经验;在午餐活动后,会拿出小汽车在走廊的椅子上玩桥上开车的游戏;也喜欢小桥的绘本故事……
(一)游戏描述
1.游戏分享
4月10日,牛牛在游戏分享环节,将自己的游戏故事进行了分享。
牛牛:“今天,我搭了很长的桥,我在桥下面还放了一个转弯。搭好桥了,我就开始在桥上玩小车。我把车子放在桥上,松开手,车就顺着下坡冲下去了。很好玩,我一直玩。但是就是小车在下面不会转弯,我玩了很多次都是这样。”
幼儿自主地对车子不会转弯和车会转弯进行了思维碰撞。
2.游戏现场
4月12日,牛牛拿了一辆小车放在斜坡顶端,松手后小车沿斜坡滑下。小允看见小车停止了,说:“这样卡住了。”牛牛又试了两次,小车从“围栏”与斜坡的空隙处飞了出来。牛牛蹲下来看了看,拿来一些长方体积木竖起放在那个空隙处的两侧,牛牛在一边看着莫琟和涵涵拿小车尝试,小车没有从空隙处飞出去,但“还是不行。”他围绕着转弯处,看其他的幼儿尝试。他继续看其他幼儿的尝试,有些幼儿的小车可以转弯,但却马上停止了。牛牛看到后,拿了一辆小车在那个停止处用手推小车,小车能继续开,他试了两次。小车开到后面的转弯处摔了出去,他就把后面那段转弯的地方拆了,然后又拿小车从停止处试了两次。
涵涵指着那个较小的圆柱体说:“咦?这是干嘛的?”牛牛说:“这是为了防止掉到洞里去。”看着搭建的围栏,过了一会儿,牛牛说:“感觉这有点高了呀。”他蹲着继续看其他幼儿的尝试。突然站起来说:“等一下!我想到了。”他走到支撑斜坡的那两块长积木旁,指着上面那一块说:“可以把这一块拿下来,就这么下去。”但他没有做。他拿了一块长方形积木从斜坡上滑下,又拿了一块叠在上面。涵涵看到说:“你在放减速带吗?”他也去拿了积木和牛牛一起搭了一个减速带。之后他们玩起了这个减速带游戏,牛牛拿着“减速带”一端说:“巨型减速带开门。”
(二)游戏分析
牛牛的问题“小车不会转弯”具有探究的多种可能性,游戏分享中,既激发了幼儿对“小车不会转弯”的原因探究,同时,也引发了幼儿对“小车会转弯”的大胆猜测。
4月10日,幼儿基于“车会转弯”的猜想,尝试在桥面两边弄成围栏,不让小车冲出桥面。从4月12日游戏场中的牛牛全身心投入到让小车转弯这个问题的解决中,他在整个过程中持续的观察与多次有目的的尝试体现与培养了好奇心等学习品质,这些学习品质是牛牛进行深度学习的表现。
从牛牛的看见与之后的行动中解读幼儿是个有能力的学习者。
二、反思与对策
(一)问题导向,深度学习
幼儿在“和桥做游戏”的过程中一步步推开“问题链”的展开,幼儿在猜测与实践中逐渐成为桥梁问题的深度学习者。幼儿在“真”游戏中发现问题,在游戏故事中叙说问题,在游戏分享中讲述、讨论问题。即时生成,“问题链”伴随游戏的行进不断发展。即时讨论,以个人、以小组、以集体为单位开展“问题链”的研究,幼儿调动主观能动性。
(二)多样表征,赋能成长
游戏故事是儿童游戏经历的“自拍”,是游戏分享环节的“素材库”,也是教师解读儿童游戏的重要依据和来源。依托游戏故事,“我”作为第一人称,对游戏历程进行回顾和表达,是对游戏问题的二次反思。
(三)多元支持,促进发展
1.分享支持
分享支持具体可以分为集体分享,小组分享,一对一倾听。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小车不会转弯”的原因,体现了小组分享的有效性。牛牛在叙说游戏故事时,表达了“车子无法转弯”的困惑,进行了二次反思,体现一对一倾听的有效性。
2.互动支持
幼儿在积极的交往互动中发生深度学习,互动意味着互相启发、分享交流。基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1]中的师幼互动,在游戏分享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对“车会转弯”进行推测与讨论。
三、小结
基于游戏背景下的幼幼互动是丰富而深刻的,同伴合作推进深度学习是有效的。游戏分享是深度学习的媒介,合作互动是深度学习的支撑,解决问题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儿童是发展中的人,让我们一起发现了不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