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洁

昆山市城北富士康幼儿园

【摘 要】幼儿年龄小,对周围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活泼好动,但身体的协调性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他们顺利成长,就应该在幼儿期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幼儿  自我保护  培养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保护幼儿的安全与健康已经成为幼儿园的首要工作。但是幼儿的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保护,而是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幼儿年龄小,对周围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活泼好动,但身体的协调性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家长总是会过分的保护,这样只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只有积极的保护—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这样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的成长,我们应从孩子幼年起就坚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并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建筑的高层化,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的大量增加,又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新因素。从报纸上得知造成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中车祸的发生和幼儿意外坠楼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人们生活水平、儿童保健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各种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二)幼儿自身的特点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的各种机能水平较差,他们身体各部分的器官比较娇嫩,神经系统比较脆弱,运动水平比较低,动作的协调性差,所以走路摔跤、弄伤自己是经常的事。但是幼儿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东奔西窜,样样都想试探一下,但由于幼儿的动作不稳,又缺少生活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三)幼儿安全教育存在的不足

幼儿园安全教育是教师和儿童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给儿童相关的安全保健知识,还要注意儿童安全意识和态度的养成。目前,幼儿园十分重视安全工作,许多教师绷紧了神经,生怕孩子出一点事故,这实际上这也把对儿童安全教育变成了教师对幼儿的“安全保护”。

不仅如此,家长的过分包办,让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都是父母包办。他们意识到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幼儿发展不利的因素,一味地对儿童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就可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如尽量减少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或让孩子呆在家里与板凳、电视为伍,这样就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

二、教育的措施

(一)了解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随心所欲,常常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现在的家长一发现后,肯定会及时的制止,限制幼儿的行为,我觉得家长阻止是必要的,但也应注意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不要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

我们通过让幼儿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如:可以让孩子学习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吃饭时会自己把骨头吐出来。家长还应多创设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孩子知道药是不能随便吃的,生病了应该去医院。在幼儿园应请老师帮忙吃药,在家应请爸爸妈妈帮忙。喝水的时候,也应该先吹一吹,再小口、小口地喝,这样就不会被烫着等。这样,逐渐使孩子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二)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1.加强体育锻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见到:一些体弱、内向的孩子活动时常会碰撞;而平时比较好动、顽皮、身体健壮的孩子却难以碰伤,家长总觉得侥幸。其实体弱的孩子平时不爱活动,遇到危险时反应慢,灵活性差,动作不协调,容易受到伤害;而那些顽皮、健壮的孩子由于好动、灵活,遇到危险时反应快,能采取自救方法,因而受伤害就小。可见增强孩子的体能是提高孩子自护能力的重要途径。平时,家长和老师应率先做榜样,带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如春天可带孩子去野营;冬天可带孩子跑步、打球和跳绳。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他们灵活、机敏、协调的动作,从而有效地避免意外伤害。

2.在游戏中渗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老师教育幼儿的常用的、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应急反应慢、因此常在游戏中产生碰撞现象。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不能只顾自己,还应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迅速躲闪。可以让幼儿玩“抢椅子”、“大风和树叶”等游戏,提高幼儿的躲闪能力。

在活动区,还可以开设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上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

在各种游戏中,我们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3.通过事例进行教育

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如:幼儿玩门时手被夹了,孩子们肯定会说:“以后不可以玩门了。”这样,以后由于幼儿玩门而引起受伤的机率可能会减少,但这不是安全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抑制幼儿的探索精神,会使幼儿认为只要一开门、关门就会被夹到手。以后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事事需要成人的帮忙。这时,教师就要请受伤的幼儿上来,示范正确的开关门动作,并让幼儿亲自实践。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

4.开展各种安全演习或讲座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学习场所,但是出了学校和家庭,孩子们就要步入社会。为了让孩子们适应未来社会,避免地震、火灾等灾难中因不懂自护自救常识而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我们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人士来给幼儿做演习和讲座,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自护自救知识,如最近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消防演习活动。老师在平时的安全教育中一直引导幼儿遇到火灾该怎么办?与幼儿一起讨论急救的方法。并且选在幼儿不知情况的条件下,拉响警报,幼儿有了平时知识的积累,反映特别快,急忙拿起湿毛巾捂住嘴巴往外跑,消防员在幼儿面前表扬救火等。幼儿通过此次活动,对火警的印象很深,我觉得要是真遇上火灾,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一定会有很好的表现的。

(三)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教育一致。

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父母要和老师一起,共同教育幼儿。如轻开门窗、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跟陌生人走等,都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育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

总之,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真正使幼儿形成自律,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