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

作者

汪生东

宁夏建投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1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工队伍建设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与多元文化冲击,部分国企职工出现价值观念分化、职业归属感弱化等问题,传统管理手段难以满足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党组织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这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国企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另外,国有企业兼具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其职工队伍的思想统一性直接影响国家战略实施效能。当前,青年职工占比持续增加,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实现与组织认同感,这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供给与传播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探究思想政治工作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机制,既是破解“思想管理与业务发展两张皮”困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

(一)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强化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引导的双重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职工日常行为准则。在国有企业中,思想教育并非孤立的理论灌输,而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安全生产培训中,企业不仅传授操作规程,更通过事故案例的情景再现,引导职工理解“生命至上”理念不仅是职业要求,更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某化工企业将安全规范编成情景短剧,由职工自导自演违规操作引发的严重后果,使抽象的安全条款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共鸣。此外,通过“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典型事迹的持续性宣传,企业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统一。例如,某装备制造企业定期举办“匠心传承”分享会,邀请退休技术专家讲述攻坚故事,让青年员工在技术传承中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这种教育模式使职工在技能提升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以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优秀企业文化是凝聚职工共识的精神纽带,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关键媒介。国有企业通过挖掘历史资源中的红色基因,将“艰苦奋斗”“产业报国”等传统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职业信仰。以某能源集团为例,其打造的“红色记忆馆”不仅陈列老式采煤设备,更通过 VR 技术还原建厂初期党员突击队的攻坚场景。新入职员工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创业豪情,从而快速建立组织认同。针对代际价值观差异,企业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某汽车集团将“创新驱动”战略与青年员工的科技兴趣结合,组织“未来工厂”创意大赛,鼓励职工用数字化工具设计智能制造方案,既激发参与热情,又潜移默化传递改革精神。这种文化浸润模式,有效消解了多元价值观冲突,使“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理想信念的持续培育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益多元化对职工思想稳定性形成挑战。国有企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化机制,筑牢职工抵御诱惑的思想防线。例如,建立“书记讲堂”“班组微党课”等分层学习体系,用通俗化语言解读党的政策方针。某建筑企业在宣贯“双碳”战略时,将碳排放指标转化为工地节水节电的具体行动指南,帮助职工理解国家政策与日常工作的内在关联。同时,主题教育活动的场景化设计增强学习实效。某电力企业开展“重走西电东送路”活动,组织青年技术骨干沿输电线路实地考察,在崇山峻岭间感受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这种“行走的课堂”使职工在身体力行中坚定“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驾护航”的职业信念,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精神动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提升功能

(一)职业素养的系统化培养

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度融合,形成“思想筑基 + 能力提升”的复合培养模式。在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中,企业不仅考核操作熟练度,更注重职业态度的塑造。某高铁制造企业将“毫米级精度”的工艺要求与“工匠精神”教育结合,邀请全国劳模现场演示转向架装配,通过“手上功夫”展现“心中信仰”。针对新生代员工特点,创新培养载体。某船舶集团推行“双导师制”,技术导师负责传授焊接、涂装等硬技能,思政导师则通过“师徒夜话”形式,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解析职业道德内涵。这种培养模式使青年员工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建立起“造舰强国”的职业使命感,实现技能与思想的双重提升。

(二)创新活力的有效激发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为职工突破思维定式提供精神支撑。某军工企业设立“党员创新工作室”,鼓励技术骨干围绕“卡脖子”难题开展攻关。在项目启动阶段,党组织通过“创新方法论”培训,帮助团队理解国家战略需求;在研发遇挫时,通过“科学家精神”专题学习重振士气。这种将思想引领嵌入创新流程的做法,既保障了技术攻关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又通过荣誉激励激发参与热情。某生物制药企业的“揭榜挂帅”机制更具突破性:任何职工均可提交技术方案,党组织协调资源组建跨部门团队,成功攻克难题的团队不仅获得物质奖励,其事迹更被制成微电影在全厂展播。这种“思想搭台、技术唱戏”的模式,使创新从个别精英行为转化为全员参与的群众实践。

(三)团队协作的效能优化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破除部门壁垒、培育共享意识,成为提升协作效能的润滑剂。在重大项目推进中,企业开展“联建共创”活动,以思想共识促进行动协同。某核电站在机组安装阶段,组织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党员成立联合党支部,通过“技术交底会 + 组织生活会”的融合形式,既解决图纸优化问题,又化解跨单位协作中的责任推诿现象。某建筑集团在超高层项目建设中实施“思想共建、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机制:每月召开跨部门反思会,用“团结协作十大典型事例”评选激励团队;设置“协作之星”流动红旗,将抽象的合作精神转化为可视化的荣誉符号。这种“思想引领—行为规范—文化固化”的闭环管理,使技术、生产、后勤等部门形成目标共同体,项目效率显著提升。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障价值

(一)队伍稳定性的强化维护

面对人才流动加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情感关怀与价值认同增强职工归属感。某航天企业建立“五必谈五必访”制度:职工岗位调整必谈职业规划、家庭变故必访解决困难、技术突破必谈创新激励。这种精细化关怀机制,使科研骨干在面临猎头高薪挖角时,因“事业成就感+ 组织温暖度”的综合考量选择留任。针对新生代员工特征,创新留人策略。某互联网国企开设“青年成长学院”,不仅提供技术培训,更通过“元宇宙党课”“红色剧本杀”等新颖形式,帮助青年在趣味活动中建立组织认同。某装备制造企业为双职工家庭定制“家校社”联动服务,协调子女入学、老人照护等实际问题,用务实举措增强人才粘性。

(二)制度执行的柔性支撑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将刚性制度转化为柔性共识,构建起“约束与认同并存”的管理生态。在安全生产领域,传统单向度的制度宣贯易引发抵触情绪,企业需创新载体实现价值内化。某化工企业突破“填鸭式”教育模式,组织职工家属深入生产车间实地参观,通过亲身体验设备操作风险与防护措施,使“安全规程不可违”的硬性要求转化为“一人安全系全家”的情感共鸣。这种以家庭为纽带的共情教育,让职工在亲情互动中主动强化安全意识。某钢铁集团则采用文化再造策略,将高温作业规范编成押韵快板书,由一线工人在班前会即兴表演,辅以安全标兵评选、隐患随手拍积分奖励,使制度条款自然融入日常行为习惯。在绩效考核维度,某研究院推行“思想素质积分制”,将参与志愿服务、提出创新提案等软性指标纳入晋升评价体系,引导职工在追求业绩目标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种“制度刚性+ 文化柔性”的融合管理模式,通过情感联结、行为激励与价值引导的协同作用,使职工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维护”,显著降低制度执行成本。

(三)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激活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构建多维职业成长通道,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战略的深度耦合。某汽车集团设计的“双通道”晋升体系,在技术序列设置“首席技师—技能大师—终身工匠”阶梯式职级,为技术工人创造“凭手艺获尊严”的成长空间;管理序列则强化“思想素质+ 业务能力”双重考核标准,要求中层干部既精通业务流程又善于团队思想建设。这种设计使车间焊工可通过创新工艺改进晋升为技能专家,亦可转型为兼具技术底蕴与管理思维的车间主任。某能源企业搭建“职工思想动态数据库”,通过季度问卷调查、跨部门座谈会及 AI 情感分析,精准识别青年技术员对前沿技术的学习焦虑、海外项目员工的文化适应难题、中年骨干的职业转型需求。基于数据洞察,企业定制差异化培养方案:为青年技术员开设“能源科技前沿”线上研修营,邀请院士直播解析氢能储运技术;针对派驻“一带一路”项目的员工,开发跨文化沟通虚拟仿真课程,还原东南亚市场谈判场景。这种“能力提升—价值认同—战略协同”的螺旋式发展机制,使职工在实现自我突破的同时,自然成为企业创新转型的积极推动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职工队伍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铸魂、聚力、赋能作用。本文构建的思想引领、能力提升与组织保障三维模型,为新时代国企破解队伍建设难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思政教育平台建设、跨代际沟通机制创新等方向,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发展需求的深度契合,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政 .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探究 [J].中外企业文化 ,2025,(02):223- 225.

[2] 刘佳 . 思想政治工作对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 [J]. 中国新通信 ,2020,22(14):236.

[3] 谢彦善 . 浅析新形势下国企职工队伍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J].科技资讯 ,2020,18(04):87- 88.DOI:10.16661/j.cnki.1672- 3791.2020.0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