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保护—传承—利用”协同范式下的大运河淮安段建筑遗产更新策略

作者

孙雨桐 仲淑佳

淮阴工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一、引言

中国城市发展已从 “增量扩张” 转向 “存量提质” 的内涵式更新,国家核心文化符号大运河的文化带建设,为沿线城市提供了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契机。淮安有 “运河之都” 美誉,段内清口枢纽(古代水利智慧典范)、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漕运制度载体)、洪泽湖大堤(“水上长城”),是漕运文明鼎盛的标志,具极高历史、科技与社会价值。

快速城市化中,这些遗产保护传承遇挑战:传统静态孤立保护致遗产与城市脱节,公众参与缺失弱化社会文化认同;传统阐释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活态传承断裂、价值转化受阻。英国伦敦码头区、意大利威尼斯等以 “活化利用” 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国内虽在宏观政策与基础技术有成果,但多元公众参与、智能技术赋能及活态传承路径仍有短板。

本研究立足淮安段遗产特性,突破传统静态保护思维,引入 “活态遗产” 理念,构建 “保护 — 传承 — 利用” 协同范式(PIU),旨在探索 “守原真性、激当代活力” 的更新路径,为同类线性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二、淮安段建筑遗产的价值特色与现状困境

大运河淮安段建筑遗产是“水工—漕运—建筑”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其价值特色显著,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亦十分突出,同时数字化实践虽有基础却仍需深化。

1. 价值特色:“三位一体”的复合文化基因

淮安段建筑遗产集中展现“水工—漕运—建筑”三位一体的复合文化基因:清口枢纽包含独特的空间布局理念与水工技术逻辑,是“水工基因”的主要载体;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记录了明清漕运管理制度的运作与变迁,留存丰富历史记忆与社会治理内容,是“漕运基因”的实物体现;洪泽湖大堤的古代夯土和砌石技艺彰显高超工程水平,是“建筑基因”的典范代表。三者共同组成反映运河核心功能的遗产体系,集中呈现淮安段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2. 现实困境:保护与发展的三重核心矛盾

原真性与功能性的矛盾: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完整保留遗产的历史信息(如形制、材料、空间格局),同时将其有机融入现代城市功能体系(如公共服务、文化体验),避免遗产沦为“孤立展品”而与城市生活脱节,是首要难题;

传统传播与现代接受的隔阂:现有遗产阐释方式以线下展览、文字解说为主,形式单一、互动性弱,对习惯于数字化、场景化体验的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导致遗产的社会认知度与文化影响力受限;

多元主体协同的缺位:长期以来,遗产保护工作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力量(如文创企业、文旅机构)与社会公众的参与渠道不畅,未能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共建共享的可持续机制。

3. 数字化基础与深化方向

当前已有一系列关于淮安段运河文化的数字化成果呈现,但其中大多仍停留在“数据存储”层面,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可利用”的文化产品(如数字展厅、互动小程序),并深度赋能于保护决策(如预防性修缮)与公众传播(如沉浸式体验),仍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瓶颈。

三、协同更新范式的核心策略与实施路径

针对淮安段建筑遗产在保护、传承、利用中面临的上述困境,本研究从“保护为先、传承为魂、利用为径”三个维度,构建协同更新的策略体系与实施路径。

1. 保护为先:数字化赋能与精准干预保护是遗产更新的前提与底线,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从“被动修复”到“主动保护”的转变,首先是深化数字模型的应用维度,不仅记录建筑几何信息,更需集成材料属性、结构健康数据、病害监测记录及历史修缮档案,构建覆盖“勘察—评估—修缮—监测”全流程数据库,对遗产周边区域的开发强度、视线廊道完整性、生态敏感性进行多维度评估,结合遗产价值层级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实现保护范围的精准管控;同时引入生成式 AI 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对漕运盛景、水工工艺(如堤坝修筑)等已消逝的历史场景进行可视化复原,让遗产价值从“文字描述”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数字场景,为原真性保护与文化阐释提供技术支撑。

2. 传承为魂:创新阐释与公众参与

传承是遗产活力的核心来源,需突破单向传播模式,构建“线上 + 线下”双向互动的立体化传承体系:

线上创新传播:开发主题剧本小程序,设计游戏化任务,引导用户主动学习遗产保护知识;推出 AR 增强现实互动明信片,扫描即可触发遗产三维模型、历史场景动画,实现“指尖上的遗产体验”;

线下深度参与:培育志愿者团队,面向社区居民、高校学生开展专业培训;定期举办“运河故事采集”社区工作坊,挖掘民间层面的遗产价值;组织非遗手作体验活动(如复刻清口枢纽水工构件模型),将遗产传承融入日常社区生活;

传播成效评估:构建科普成效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开展公众遗产认知的“前后测”对比,结合志愿者服务规模、媒体报道频次、线上平台互动数据(如小程序活跃用户数、AR 明信片使用量)等指标,动态优化传播策略,确保传承工作落地见效。

3. 利用为径:功能活化与价值转化

利用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需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传承为目的”的轻度利用原则:在清江浦等历史片区针对性导入文化体验功能、遗产主题研学旅行等轻度旅游项目,让遗产空间在“体验式利用”中焕发新生;深度挖掘“水工—漕运—建筑”复合基因,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探索“产学研”协同转化路径,联合高校、文创企业开展专利申请,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所得收益反哺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

结论与展望

在淮安段的实践中,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精细化保护,解决“原真性守护”难题;通过创新传播激活公众参与,破解“活态传承”困境;通过轻度利用反哺传承活力,化解“保护与发展对立”矛盾,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未来,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的 “淮安方案”,将为大运河全线乃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民族文化廊道提供借鉴,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在守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成为支撑民族复兴的文化脊梁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杨俊宴. 城市设计(第3 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

[2] 贺艳,李哲,刘婷婷 . 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综述与展望 [J]. 中国文化遗产,2021(5): 85-95.

[3] 邵雨,陈薇.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0): 8-14.

孙雨桐(1996.7—),男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建筑遗产保护

仲淑佳(1995.4—),女,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数字艺术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本文系 2025 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项目研究成果,立项号:2025YH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