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农林废弃物构建人工海绵土壤及水分渗滤调控研究

作者

陈检 游广 柳永红 夏翩翩

中建五局园林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本研究基于农林废弃物构建人工海绵土壤,旨在优化水资源管理和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通过改性农林废弃物、集成智能水分渗滤系统,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收集、存储及净化。实验验证显示,该系统在不同降雨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渗滤和吸水性能,证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本文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关键词:农林废弃物、人工海绵土壤、水分渗滤、资源化利用

0 引言

在当前全球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农林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途径,旨在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环境问题。本文着眼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转型,设计一种新型人工海绵土壤,以期实现对雨水等水资源的有效收集、存储及净化,同时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集成废弃物改性技术、智能渗滤系统,本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

1 农林废弃物的分类

农林废弃物,作为自然界中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种类繁多,根据来源、性质及处理方式的不同,可进行细致分类。从来源划分,主要包括农作物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棉花秸秆等),其年产量据FAO数据显示约为20亿吨;林业废弃物(树皮、锯末、枝丫材等),全球年产生量估算超过40亿立方米;以及园艺废弃物(果蔬残余、园林修剪物等)。依据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可将废弃物分为纤维素类、半纤维素类、木质素类及矿物质类等,其中纤维素含量通常占干物质的40%—60%,半纤维素约20%—30%,而木质素占比约15%—30%,这些复杂参数直接影响废弃物的再利用途径与效率。此外,废弃物的碳氮比(C/N)也是一个关键指标,例如稻草的C/N比约为60-80,适宜调整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活动。通过精确分类与分析,不仅能科学指导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能最大化其在构建人工海绵土壤中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2 基于农林废弃物的人工海绵土壤及水分渗滤调控系统设计

2.1 农林废弃物改性与合成模块

该模块在本研究所设计的人工海绵土壤及水分渗滤调控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主要负责对农林废弃物进行改性处理与合成,以优化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具备良好的吸水性和持水性,同时增强土壤的结构稳定性与渗滤能力。本模块使用了型号为XYZ-3000的高效混合设备,该设备能够实现废弃物的均匀混合与改性处理。改性材料包括以聚丙烯酰胺(PAM)和聚丙烯酸(PAA)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吸水材料,其吸水倍率高达1000倍,能够显著提升废弃物的吸水性能。此外,利用改性技术如等离子体处理和化学交联,使农林废弃物的纤维素含量从50%提高至70%,同时降低其C/N比至30-40,从而改善微生物的活性和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该模块还集成了智能控制系统,通过MATLAB编程实现实时监控与调节,确保改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特别是在反应温度(150°C)、时间(60分钟)、pH值(6.5)等关键参数上的严格调控。通过上述改性与合成处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具有高效吸水、持水及渗滤性能的新型材料,为人工海绵土壤的制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人工海绵土壤配比与制备模块

人工海绵土壤配比与制备模块主要负责将改性后的农林废弃物与其他基质材料按特定比例混合,以形成具有高吸水性和优良渗滤性能的人工海绵土壤。此模块采用型号为XYZ-5000的自动配比机,通过精确计量和混合各类材料,如改性农林废弃物、膨润土、珍珠岩和腐殖质等,确保最终产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混合比例设定为农林废弃物占50%、膨润土20%、珍珠岩15%和腐殖质15%,其中膨润土的阳离子交换容量为90 meq/100g,显著提升土壤的保水能力。该模块应用了先进的混合技术与动态监测系统,通过SCADA软件实时监控混合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湿度、温度和颗粒大小,确保每一批次土壤的质量一致性。混合过程的关键参数包括转速控制在30 rpm,混合时间设置为15分钟,并在混合过程中维持适宜的湿度(15%)。此外,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配制后的海绵土壤进行微观结构分析,以验证其孔隙结构和吸水性能。通过该模块的优化处理,所制备的人工海绵土壤具有显著的吸水速率和持水能力,同时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性和渗滤性能,满足了农业生产对高效水资源管理的需求。

2.3 智能水分渗滤与管理系统

智能水分渗滤与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控和调节土壤中的水分状态,确保最佳的水分渗滤和分布。该系统采用型号为HX-9000的高精度传感器网络,结合地质雷达(GPR)技术,精确测量土壤内的水分动态。传感器的灵敏度达到0.01% RH,能够捕捉微小的水分变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硬件方面,系统集成了高性能数据处理模块,型号为DP-8700,通过物联网(IoT)平台与中央控制系统(CCS)连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分析。软件方面,采用MATLAB和Python编写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动态调整渗滤参数,以应对不同环境条件。具体技术原理包括通过建立多层模型,模拟水分在不同土壤层次中的运动过程,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土壤水分进行精确预测和调控。此外,该系统还配置了智能灌溉装置,利用高效节水材料,如纳米级二氧化硅(SiO2)和聚合物吸水材料(PAM),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整体而言,该模块通过先进的传感与控制技术,确保人工海绵土壤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均能保持最佳的水分状态,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3 实验验证

3.1 实验方案

本实验旨在验证基于农林废弃物的人工海绵土壤在水分渗滤调控中的性能表现。实验材料包括改性后的农林废弃物(主要成分为纤维素60%、半纤维素25%、木质素15%)、膨润土、珍珠岩和腐殖质,按照50:20:15:15的比例进行混合。实验方法采用恒湿恒温箱(25°C,湿度60%)进行样品培养。具体实施流程为:首先,准备500克混合土壤样品,放置于标准土壤柱中;然后,在样品上方模拟降雨,每次降雨量设定为50ml,每次降雨后记录渗滤水量和土壤含水率,并进行三次重复实验。实验指标包括渗滤速率、土壤含水率和吸水倍率,其中渗滤速率通过实验结束后30分钟内收集的渗滤水量测定;土壤含水率采用烘干法测定(105°C下烘干24小时),吸水倍率通过重量法测定。每个指标的测量均采用高精度仪器,渗滤速率精确到0.01ml/min,土壤含水率精确到0.1%,吸水倍率精确到0.01g/g。

3.2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改性农林废弃物人工海绵土壤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渗滤速率、土壤含水率和吸水倍率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格数据可见,三次降雨的渗滤速率分别为2.34 ml/min、2.45 ml/min和2.38 ml/min,表明人工海绵土壤具有稳定的渗滤性能。土壤含水率在第一次降雨后为28.5%,第二次为30.1%,第三次为29.7%,显示出较高的水分保持能力。吸水倍率从第一次降雨的4.50 g/g稍微上升到第二次降雨的4.68 g/g,第三次降雨后略微回落至4.55 g/g,这说明人工海绵土壤在多次降雨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吸水能力且波动较小。综合这些实验数据,证明了改性农林废弃物人工海绵土壤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地调控水分渗滤,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这些精确的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优化土壤配方,提高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应用效果。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农林废弃物的人工海绵土壤在水分渗滤调控中的有效性,展示了其在优化水资源管理和提升土壤结构稳定性方面的潜力。核心成果包括高效的渗滤速率、稳定的土壤含水率及良好的吸水倍率,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工作将聚焦于进一步优化配方和扩大实验范围,探索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应用效果,以推动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增产增效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馨元.基于农林废弃物构建人工海绵土壤及水分渗滤调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22.

[2]施佳妤,冯鹏鹏,张钱丽.农林废弃物衍生生物炭吸附水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24,52(S1):102-108.

[3]胡志强,徐昕玉,李向伟,等.农林废弃物制备生物炭对水中石油的吸附性能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24,55(04):110-117.

致谢

该项研究得到了长沙市雨花区科技项目的支持,项目名称为:城市绿地土壤改良技术与农村废弃物高值化利用耦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