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家校合作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路径
刘宗慧 马爽
1华东理工大学 化工学院;2吉林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获得感”是新时代新背景下的人民的幸福指数,研究大学生的获得感状况,就能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缺失,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追求不明确、缺乏创新精神、就业压力大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分为五个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够产生获得感。针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获得感的主要来源是精神需求的满足。本文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家校协作对于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策略。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家校协作;获得感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在育人之前应该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的使命。然而人才培养过程脱离不开当下的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进入新时代,信息传播途径更新迭代,多元的文化内容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需求也随之发生转变。这种需求往往体现出两个特点,即客观需求与主观认识之间的反差和主观意愿与实际行动的反差[1]。及时发现并正确认识这些反差,有利于思政教育者积极响应,进行供给侧调整。
一、大学生需求与获得感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概述
马斯洛需求理论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一种描述人类内在需求层次的理论。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和安全等基本生存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包括对于物质和身体安全的需要;第三层次是社交需求,包括归属感、友谊和爱的需求;第四层次是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他人的尊重、成就感和社会地位的需求;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个体追求个人潜能的需要,寻求个人成长和实现个人目标的动力。
(二)大学生获得感概述
“获得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十九大报告关键词》一书中将获得感的定义界定为:“获得感指人民群众共享各项改革开放成果后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并使人民得到的利好有了进行指标衡量的可能”。学生获得感是在求学期间有充分的参与机会,满足并认可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而产生的正向心理感受。已有研究成果将影响大学生获得感的因素宏观上分为影响大学生学习体验及关系体验的两类因素。学习体验包含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其中影响学生获得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魅力等;关系体验中影响学生获得感的因素主要包括:班级氛围、家庭支持和人际关系等[2]。提升大学生获得感有助于激发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增加社交互动等,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二、家校合作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学生物质层面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学生会更加重视物质以外的需求,因此家校合作的提升大学生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尤为重要。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合作主体更新观念,提高认知水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兼顾管理和服务两方面工作,既要深入教师工作一线,及时了解教师所思所想,也要走进家长群体,提高家庭主体意识,同时要做教师与家庭之间的“催化剂”,精准对接统筹施策。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造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的良好氛围。
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线下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进入学校,走进教室、宿舍,亲身了解大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以便家长能够更加充分的了解学生各类需求;联合社会资源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升家长心理健康认知程度,同时提高家长作为守护大学生成长成才主体的观念。线上方面,学校可以建立专题网站专栏,定期向家长推送科学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分享家校合作的优秀案例,帮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家校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专栏与学校取得联系,为育人工作提出宝贵建议。
(二)构建家校合作机制,保障育人工作良性运行
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家校合作机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高效运行。高校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培训和考核机制,使家校合作从零散的、自发的实践经验模式转向制度化发展轨道[3],促进稳定、持续的家校协作开展。
1.主动联系,及时沟通学生情况
学校要积极履行育人职责,全面掌握并主动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异常情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成长史。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情况。同时通过电话、微信、面谈等多种手段与家长保持常态化联系,尤其是心理情况异常的同学,要积极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对于情况尤为特殊的同学,有必要开展家访。
2.主动推进,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指导优势,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切实加强思政辅导员及心理中心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与绩效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利用校园开放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知识;同时针对不同家庭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困难、残疾等特殊情况的学生。
3.主动联结,用好社会资源
学校要把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赵梓一.大学生学校获得感对学校归属感影响研究——以成都市6所高校[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0.
[3]张润田.家校合作制度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20(5):47-51.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十四五”时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2023JGY028)
作者简介
刘宗慧,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马爽,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