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突发事件下重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

作者

汪江龙

重庆璧铜线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402560

引言

随着重庆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突发事件对其运营安全构成挑战。有效的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是保障轨道交通正常运行、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深入研究该机制,对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降低损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重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现状

1.1 监测预警体系

重庆轨道交通的监测预警体系在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该体系主要通过多种设备和技术手段对轨道交通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在轨道沿线设置各类传感器,用于监测轨道的温度、湿度、震动等参数,同时在车站及隧道关键节点部署有害气体检测仪和易燃易爆气体探测器,实时监测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危险气体浓度;此外还配置高精度风速传感器,对隧道通风系统和站台风力变化进行动态追踪,确保环境安全参数始终处于可控范围。这些设备可以及时发现轨道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列车自身也配备了大量的监测设备,如速度传感器、制动系统监测器等,这些设备可以实时将列车的运行数据反馈给调度中心。然而,这一体系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部分传感器可能因为环境因素或者设备老化而出现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而且各个监测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共享还不够完善,这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的预警效率。

1.2 指挥协调架构

重庆轨道交通的指挥协调架构是保障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有效进行的关键。指挥中心处于整个架构的核心位置,它负责接收来自各个监测点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为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重庆市正加速建设新一代轨道交通运营指挥中心,引入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多源信息融合。指挥中心应采用分级响应机制,通过AI 辅助决策优化调度指令,确保突发事件下快速精准协调列车运行、车站联动及应急资源调配。在指挥中心内部,有着明确的分工,不同的工作人员负责不同的任务,例如,有的负责监控列车的运行状态,有的负责与车站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同时,车站也在指挥协调架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车站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向指挥中心汇报站内的情况,并且按照指挥中心的指令进行应急操作,如疏散乘客、引导列车停靠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指挥协调架构在应对复杂的突发事件时,可能会出现信息传递延迟或者指令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这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2. 应急响应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预警精准度不足

重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中的预警精准度不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的预警系统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提供大致的风险提示,而无法精确到具体的位置和时间。例如,当轨道出现异常震动时,预警系统可能只能判断出某一段轨道存在问题,但不能准确指出是轨道的哪一个具体部位出现了故障。这就使得维修人员在接到预警信息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排查故障点。而且,由于预警精准度不够,也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应急响应启动,浪费人力、物力资源。此外,预警系统对于一些复杂的、复合型的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还比较薄弱,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这些事件的潜在风险。

2.2 部门协作障碍

部门协作障碍在重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轨道交通的运营涉及到多个部门,如行车调度部门、车站管理部门、维修部门等。在应急情况下,各部门之间需要紧密协作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然而,实际情况是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作障碍。一方面,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虽然明确,但在应急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职责交叉和空白的区域,导致部分工作无人负责或者多个部门重复工作。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某次信号系统故障时,行车调度部门误判为供电问题,而维修部门未及时收到准确信息,导致延误抢修近30 分钟。

2.3 资源储备短板

资源储备短板是重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中的又一重要问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充足的资源储备是保障应急响应顺利进行的基础。然而,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在资源储备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资源储备的种类不够全面,对于一些特殊的、高风险的突发事件,可能缺乏必要的应对资源。其次,资源储备的数量不足,例如,应急照明设备、便携式通信器材等关键物资的库存仅能满足日常需求,难以支撑大规模突发事件的协同处置。此外,资源储备的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的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在需要使用时资源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而且,资源储备的更新换代不及时,一些老旧的设备和技术可能无法适应现代轨道交通应急响应的要求。

3. 应急响应机制优化策略

3.1 优化预警系统

为了提高重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的效率,优化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对现有的预警设备进行升级和改造,采用更加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例如,可以引入高精度的轨道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能够精确检测到轨道的微小变化。同时,需部署高灵敏度风速传感器和有害气体 / 易燃易爆气体监测装置,实时采集隧道及站台区域的风速变化、瓦斯浓度、一氧化碳等关键参数,并通过差分算法消除环境干扰,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其次,要加强预警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建立更加智能的算法模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提高预警的精准度。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准确判断出潜在的风险类型和位置。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人员,包括行车调度员、车站工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等。

3.2 强化部门协作

强化部门协作对于优化重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重新梳理各部门的职责,明确在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工作边界,消除职责交叉和空白的区域。例如,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应急工作手册,明确各部门在不同类型突发事件中的具体职责。其次,要建立更加高效的部门沟通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如建立统一的应急通信平台,使各部门能够实时共享信息。要重点强化跨部门协同应急演练,针对典型突发事件场景设计综合性演练方案,例如列车脱轨、信号系统故障等,通过实战化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同时采用多部门联合指挥模式,确保调度、维修、安保等部门在压力环境下能够快速形成协同决策机制,提升整体应急响应效率。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通过模拟真实的突发事件,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默契和应急处理能力。

3.3 完善资源储备

完善资源储备是优化重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的关键举措。首先,要对资源储备的种类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补充和完善必要的资源。例如,针对火灾等突发事件,增加灭火设备和防护装备的储备。其次,要增加资源储备的数量,确保在大规模突发事件发生时,有足够的资源可供调配。例如,针对列车脱轨、颠覆等重大事故,应配置大型吊装车等重型抢险设备,提升快速恢复运营能力。此外,要加强资源储备的管理,建立严格的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资源进行检查、维修和更新,确保资源始终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同时,还要建立资源储备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资源储备的种类和数量。

结束语 : 重庆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响应机制对保障运营安全至关重要。虽现有机制有一定成效,但仍需不断改进。通过优化预警、加强协作、完善储备等措施,可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为重庆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兆涌 . 探析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突发事件防范与解决策略 [J].中国新通信,2020,22(15):156.

[2] 王红涛 . 地铁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0(11):31-35.

[3] 康尔帅,等 . 地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制研究 [J]. 法制博览,2020(2):237-239.汪江龙 +1988 年 10 月 + 男 + 湖北汉川 + 本科 + 无 +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或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