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域下“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杨晓东 李小华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在此背景下,《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大格局”的思政教育体系 [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更应在“德技并修”的教育理念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坐落于革命圣地延安,具备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条件,如延安精神、鲁艺文化、边区历史等,都是课程思政的宝贵素材。《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存在“重技能、轻思政”的问题,学生往往将其视为工具性课程,缺乏价值认同。如何通过系统思维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将红色资源与技术技能教学有机融合,是本课题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理论基础
2.1 系统思维理论
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起源于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强调从整体性出发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动态变化[2]。在教育改革中,系统思维提供了一种整合课程、教师、学生、资源、评价等要素的理论工具[3]。将系统思维应用于课程思政,能够突破传统教育中“单点改革”的局限,提升改革的协同性和持续性[4]。
2.2 “大思政课”内涵演进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更加强调跨学科整合、实践引导与文化自觉。职业教育“大思政课”的核心是通过技术课程融入思想教育,将学生的专业认知、社会责任感与国家情怀结合,达到“三全育人”的目标。
三、研究设计与实践路径
3.1 模型构建与整体思路
本研究提出“课程链 + 思政链 + 地域链”三维协同模型,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阵地,依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系统育人路径。该模型包含四个核心环节:理论构建、资源开发、教学实践与评价反馈,实现“理论引导—实践探索—数据验证—持续优化”的闭环改革。
3.2 教学资源开发与课程实践
课题组开发了延安红色数字化案例库,精选 8 个典型历史事件与技术融合案例。例如在“电子简报”模块中,设计“抗战时期延安通讯简报重构任务”,学生使用 Word 设计红军文稿格式,同时了解鲁艺时期信息传播方式。又如“表格统计”模块中,结合“延安时期人口与物资分布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分配中的国家治理智慧。
此外,通过校企共建平台,构建“思政 + 技能”沉浸式VR 项目,开发“重走长征路”教学场景,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扮演电报兵、通讯员等角色,完成专业任务的同时理解革命历程。
三步教学法“项目引导 + 沉浸体验 + 价值升华”成为本课程核心教学逻辑。例如某次课堂任务中,教师提出:“如果你是 1940 年的电报编辑,你将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完成信息传输?”引发学生思考“技术的责任”与“使命感”。
3.3 教学成效与师生反馈
通过前后测对比数据发现,学生在“思想认同”“职业价值”“历史认知”等维度均有显著提升。问卷显示, 87.4% 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让我明白技术背后是社会责任”; 78.3% 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红色文化与专业学习的融合”。学生反馈称:“以前信息课只教功能,现在我知道我用的工具,是历史上的战士们用血汗守护的。”
教师团队也表示,思政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激发了他们的教研热情跨学科备课机制让教研室教师更多关注“育人”本质,推动了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系统性。
四、教学实践与反馈评估
4.1 教学组织过程
试点教学覆盖信息技术课程的 30 个行政班级,课题组组织“思政+ 专业”联合备课 9 次,邀请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资源研讨。在课堂设计上采取“项目引导 + 情境沉浸 + 反思提升”三步教学法。
例如,在“表格数据统计”内容中,以“延安时期人口与物资分布”为数据素材,让学生用 Excel 进行图表分析,同时辅以问题:“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战争时期社会状况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反思。
4.2 学生反馈与成效通过前测与后测问卷对比发现:
- 学生对课程的思想认同感从原来的 56.2% 提升至 78.3% -87.4% 的学生表示课堂内容激发了对专业的使命感;
- 课程整体满意度提升 18.3% ,特别是在“思政与专业融合度”维度上提升幅度最大。
五、反思与改进方向
研究发现,系统思维确实为“大思政课”的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施策略,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定瓶颈:
1.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足,专业与思政融合设计能力需提升;
2. 数字化资源开发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需加强技术支持;
3. 学生评价机制尚需更科学量化,如长期跟踪其职业素养成长曲线。
未来建议持续推动“跨学科教研机制”建设,强化课程协同教学平台;同时通过与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拓展思政素材来源和教学场景。
六、结论
本研究依托系统思维方法,围绕“课程链 + 思政链 + 地域链”构建了“大思政课”三维育人模型,打通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壁垒,初步实现了“理论引导—实践转化—系统优化”的闭环改革路径。
延安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沉浸式教学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认同感。该研究不仅为延安职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实施范式,也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了系统性、结构化的改革经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Z].2022.
[2]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王树国. 系统思维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21(5):15-19.
[4] 陈金龙 . 系统思维视域下教育改革的逻辑演进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0(4):31-36.
[5] 习近平 . 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3-19.
作者简介:
杨晓东(1974.12-),男,汉族,陕西省延安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区域经济研究
李小华(1977.09-),女,汉族,陕西省延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课题编号:2025SZX019)